8月12日,老大桥打捞的第一天,黄山市气温攀过35摄氏度,风也温热。唯独刚从水里出来的石构件,大大小小的,平铺在地上,有的还带青苔,尚存丝丝凉意。老大桥有正经名字,叫镇海桥。不过,因为它484岁的年纪,也为了和近些年江面上新修的桥区别开,当地人一说起来,就叫“老大桥”。称呼里饱含情感,是黄山人对这座桥厚重的依赖。但在今年7月7日,多日暴雨,老大桥没能挺过连续冲刷,那天早上,破碎成零零散散的石料,瘫倒在江水里。
1个月后,老大桥构件打捞工作正式开启。桥头两边的路都封了,人们站在江岸上,站在相距300米的新桥上,远远望着,盼着老大桥重生的那天。
既要捞得上来,又不能二次破坏
最先被讨论的是,老大桥的石构件被冲到哪里去了?黄山市山越救援队也在关注,起初,大家心里都没底。“下去看看不就知道了!”队长于三忠坐不住了。救援队有时需要执行水下任务,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有声呐探测仪,有水下无人机,也有会潜水的志愿者。
老大桥横跨横江,靠近“三江口”,即横江、率水汇聚到新安江的交汇口。于三忠判断,“三江口”几方洪水对冲,形成堆积,应该是石构件流浪的终点。救援队招募了志愿者,把老大桥到“三江口”的区段作为重点区域,下水探测了4次——第一次在水里飞无人机,不过传回的影像视域小,洪水也浑浊,看不清楚;然后用了两次声呐探测仪,快艇在水面牵着仪器来来回回跑,反反复复摸索,初步锁定石构件散落位置;最后一次,志愿者带着摄像头入水下潜,再次勘测点位。
老大桥的石构件珍贵,既要捞得上来,又不能二次破坏。“我们尝试过很多办法。”黄山徽建控股的现场施工负责人夏苏辉说,尝试的办法中,包括液压爪子抓取,汽车吊网兜打捞等,“前者看不到抓取的松紧度,松了怕掉,紧了又破坏石料;后者操作步骤上麻烦,并且仅允许单个捞取,不然多块石料之间重力发生变化,也会碰撞。”最终,几方商议,确定了夹石器夹取的办法——夹取物件越重,夹石器力道越大,夹石器上安装了铁皮贴片和橡胶隔层,确保和石构件接触时不会造成损伤。方案中考虑的类似细节还有很多。
8月10日早上,下游开闸放水。现在,在老大桥打捞现场,河变了模样。挖掘机进场,挖开河床,形成通路,让水流下去;自卸货车载了河床的砂石,还带着湿漉漉的水汽,一路倒开,到便道尽头卸货;推土机再碾轧过,变得平整——河面上渐渐延伸出两条便道,一条紧邻河岸,一条横切江面,从岸边通往老大桥。
岸上,大大小小的石块在码放区排起长队,它们大多来自铺设便道的前序打捞。这些石块并不全是老大桥的石构件,旧的石块手工凿痕明显,表面存在粉化,有的还在洪水中添了新的裂缝或断口。它们刚从水里出来,泡久了的已长出薄薄一层青苔,静候重生。
人们远远望着,说着老大桥的故事
桥头两边的路都封了,人们站在江岸上,站在相距300米的新桥上,远远望着,说起自己和老大桥的故事。
“明朝时候,隆阜戴时亮嫁女,独资造了这个桥,被水毁了。后来程子谦捐资接着造,两年建成。通行17年后,又被水毁,他留下了名言:桥不固,我之过也。程子谦病殁,儿子程岳接着造。”在黄山,这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记者采访时,刘大爷就坐在工地入口处乘凉。他今年70多岁了,是土生土长的黄山人,在桥头住了40年。听上一辈人说起,原先,老大桥端午节时候最热闹,船从桥洞里穿过,人们站在桥上,往水里扔粽子和铜钱祈福;还有胆子大的小孩,在桥上搭起架子,直接跳进水里洗澡。
多少黄山人从小到大上学,老大桥是必经之路。刘大爷说,那时桥面的青石板像砚台一样黑得发亮,十分漂亮。夏天,生龙活虎的小伙子赤脚赛跑,看谁能先跑到桥的另一头,但谁也跑不了几步,桥面实在烫脚。
60年前,老大桥两头有凉亭,桥上有摆摊的,卖卤菜、炒瓜子、炒花生,十分热闹。后来,摊位撤了,来了钓鱼的人,从早到晚,一批接着一批。一到晚上,十多根鱼竿挂在桥上、堤岸旁,吸引鱼群的蓝色射灯照向水面,成了一道风景线。
听记者和刘大爷在谈论老大桥,另有乘凉者也加入了。这些年,老大桥热闹不似以往,但依旧是他们的陪伴和依赖。打开相册,有人拍了夕阳下的老大桥,有人站在老大桥上拍了风景,有人在桥上遛狗散步,有人看着小外孙在桥面上跑跳……
7月7日那天,9点50分前后,刘大爷听到“轰”的一声巨响,他马上跑到窗口一看,老大桥断了,“我的心也跟着落下去了。”十几分钟后,又听到了第二声。他实在不忍听,也不忍看,立马去了弟弟家,一下午闭门不出,生怕一抬眼,看到老大桥只剩下断壁残垣。他再回家时,老大桥只留下一个桥墩。
消息迅速传开,不少人淌眼泪。
“老大桥怎么会倒呢?”他们都说,1996年的大水,比今年看起来更凶猛,水漫进一楼居民家里,漫过胸口,上游百来个竹筏都被冲下来了,堆在桥墩下,老大桥没倒。今年上半年,再去桥洞下钓鱼,有人发现桥墩内里已经空了,但下雨天去躲雨,桥面紧实得很,丝毫不漏,老大桥也不倒。
近500年的岁月里,老大桥也经历过几次修缮,不过,都是民间自发募捐,重修重建,有段时间,每个从浙江下游回来的船家都要带上两块青石板,铺在桥面上。这次,政府组织重修,虽不能完全复刻老大桥昔日风采,但人们依旧期待着。毕竟,老大桥在那里,就是传承和风格。(见习记者 巩持平 实习生 曹晗煜)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