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镇

乡村振兴之“港口探索”

发布时间:2020-12-14 15:02:1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曹俊杰报道 通讯员汪书州 李雪)港口镇因矿产资源丰富,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辖区内原国有煤矿一矿、二矿,宁国陶瓷厂、膨润土矿、胜利水泥厂等曾一度辉煌。同时,海螺集团发源地——宁国水泥厂位于港口镇山门村境内。随着宏观形势的变化,以矿产资源为支撑的主导产业迅速走向衰退,随之而来的是企业职工下岗失业、环境治理难度加大、历史遗留问题凸显。为此,港口镇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转身,点亮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现将有关情况调研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规划先导。港口镇立足“工业主战场新高地,城市副中心新城区”的战略定位,按照“立足基础、挖掘特色、放大优势”的思路,确定了“1+1+5+X”发展战略。即做大做强港口生态工业园区,做优做美千年历史古镇,精心培育西村花鼓、千年龙窑、树木博览、世外桃源、茶香慢城五个特色区域,积极建设石头传统村落、大洪芙容园等一批主题村庄,着力打造全国美丽特色小城镇、全省经济一流强镇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上述战略,我们坚持“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文旅融合”的思路,坚持“多规合一”和“差异化、互补性”、“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完成了港口镇总体规划、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形成了特色风貌、全域旅游、特色小镇、智慧港口、主导产业、农民建房、生态线路等专项规划,构建起以副中心城为龙头、以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特色区域发展为重点、以主题村庄为补充的发展格局,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产业为本。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推动三次产业协同、融合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优势农业。把花卉苗木、稻米、烟叶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全面提升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据统计,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3家,家庭农场达77家,规模以上种养大户达35家,被评为“全省农机明星乡镇”。二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提升园区综合配套和承载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转型提质,被评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绿色生态城区”和“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园区”。三是培育乡村旅游经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五个特色区域分别以农耕文化和皖南花鼓戏、爱情花海、龙窑文化、户外露营和户外运动、森林休闲为主题,构筑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目前,已初步建成景区6家,主题拓展线路4条,研学基地6个,主题村落和特色景观区域3个,形成人文自然和艺术文化两条旅游精品线路,被评为全省旅游特色景观名镇和旅游强镇。

(三)文化铸魂。坚持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振兴皖南花鼓戏。建成皖南花鼓戏广场、花鼓戏剧场和展示馆,出台皖南花鼓戏剧团长效机制,打造“皖南花鼓戏第一村”。近两年来,西村村剧团累计演出30余场次,观众达10万人次,“六尺巷”、“喜看西村新变化”等在各级文艺汇演中获奖。二是弘扬千年龙窑文化。建成千年龙窑博物馆、陶艺村和陶艺主题街区,开展了“又见宣州窑”、陶瓷博览会等活动,景德镇陶瓷大学实习基地、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国外艺术家创作基地等投入使用,柴烧龙窑和宣州窑制陶技艺分别被列入省和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龙窑,世界唯一”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全镇陶瓷文化企业8家,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三是探索多艺术融合。实施乡土文化工程,连续三年举办了宁国市民俗旅游文化系列活动。实践“摄影艺术+”模式,与中摄协合作,率先探索和实践艺术援乡和艺术家驻村计划,西村村成为全国首家摄影艺术乡村。探索引入创意艺术,先后引进了浙江匠艺和南京三鸟仓创意团队,组建港盛文化旅游联盟,引入安徽建筑大学、北京书画院、宜兴紫砂研究院设立工作室或创作基地,形成阵容庞大的“乡村文艺嘉年华”。

(四)市场推动。坚持把推动工商资本下乡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来抓。一是搭建平台。按照市场化思路,成立港盛旅游投资公司,负责特色区域基础设施投入与市场化运营,搭建与社会资本对接的“桥梁”。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累计整合各类资金4200万元,拥有在建景区5家(含老街),规划景区1家。二是培育品牌。借鉴工业园区发展经验,实行“先筑巢,后引凤”,重点推进特色区域内规划设计、基础设施、提升人气项目和宣传推介。西村村成为全国首家摄影艺术乡村,山门景区成为全省首家婚纱摄影基地,大洪芙蓉园成为全省首个廉政主题景区,长征主题拓展线路成为全省首个长征主题文化体验基地,水泥厂生活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实习基地,茶香慢城将建成户外运动和户外露营基地。三是招商引资。把特色区域规划与基本农田划定、生态红线划定、土地利用规划等结合起来,适度预留发展空间,开展景区综合开发、经营性项目招商引资,推动市场化运营。目前,完成景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8000万元。海南公司投资4亿元的千年龙窑小镇项目已签约。山门景区已与青龙湾文旅公司合作,已投入运营,预订年旅游接待40万人次。西村景区、廉政主题景区、长征拓展线路即将投入市场化运营。

(五)乡村治理。坚持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固本之策。一是解民忧。每年年底分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在完成省市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坚持每年实施十大镇级民生工程。设立“360发展基金”,着力帮助集体经济薄弱村解决民生问题。各村(社区)集中梳理一批民生问题,并将之作为自行投资的年度个性化任务。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镇各村(社区)累计投入资金375.46万元,申请360基金1035万元,镇级投入和整合资金万元,解决个民生问题156个,群众发展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二是化民怨。成立综治信访局,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接访、矛盾隐患定期排查、积案化解和重点案件领衔督办等机制,切实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重大事项风险评估、重要政策听证、重大问题会商等制度,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2016年以来,港口镇连续三年被宣城市评为“信访三无乡镇”。三是强治理。以“1311N”组织体系、“三会”制度、清廉乡村、新型农村社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协同推进村级组织治理、基层协商治理、“微权力”治理、新型社区治理、文化生态治理,构建“五维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推进社会治理向基层延伸、向系统化推进。

(六)党建引领。坚持把大力实施农村党建“115工程”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来抓。一是打造一条党建旅游文化精品线路。以“党旗更鲜艳”为主题,将党建、文化和乡村旅游高度融合,创先争优和科学发展同频共振,打造以西村村“三变”改革、灰山村“网格化社会管理”、凉亭村“三户两诺一基金+乡贤文化”、众鑫陶业“龙窑文化+非公党建”、树博园长征拓展线路红色文化、大洪芙蓉园廉政主题景区、新村社区“三帮五微”、山门村“乡村治理”为主要载体的党建文化精品线路。二是培育壮大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坚持“一村一策”和分类指导原则,结合农村“三变”改革,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引导各村(社区)围绕开发带动、土地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带动、城市增值服务壮大集体经济实力。2018年,全镇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5个。三是实施五项党建工程。实施村(社区)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一村一品”党建品牌化工程、清廉乡村建设工程、乡村基层治理工程和“智慧党建”信息化工程,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基层党建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主要成效

(一)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港口镇逐渐从资源主导型向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型转变。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更为鲜明。据统计,近年来累计发展花卉苗木等经济林2.5万亩,水稻烟叶等规模种植7200亩。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28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9家,在建投资亿元以上企业达13家。生态旅游业由无到强。预计全年旅游接待人次达150万人,旅游收入7.5亿元。

(二)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坚持基础设施同步推进、民生问题同步解决、特色区域共同打造。副中心城完成7080风情街、陶瓷主题街和20余条老街改造,逐渐还原“九街十八巷”历史风貌,着力打造历史特色街区。树木博览小镇被宣城市列入首批培育特色小镇,世外桃源小镇被省列入首批健康小镇。港口镇分别被列入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和全省首批特色小镇目录。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入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最美特色小城镇50强。

(三)经济、社会、党建协同发展。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以发展推动民生,以治理促进和谐。党建工作位于全市领先位次,被评为全省“五个好”乡镇党委。七山路维修、山太路、征拆安置、村社区集中供水、东区排水、集镇供水等一批群众反映多年、盼望强烈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群众发展的获得感明显增强。社会治理与积案化解同步推进,既主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更高度关注并积极探索乡村治理创新,被评为全省文明乡镇、全省卫生镇、全省平安乡镇。

三、几点思考

尽管港口镇在乡村振兴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仍刚刚起步,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自我发展的能力仍欠缺,发展的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有这样一些体会。

第一、以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准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各地资源区位、自然禀赋、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切忌贪大求全、盲目跟风。要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宜、宜游则游原则,明确主攻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竞争力。近年来,我们初步形成了“1+1+5+X”发展格局,逐渐探索出一个主城区带动多个特色村镇,形成二层级特色小镇集群的特色模式。我们找准工作痛点、难点和薄弱点,着力推进农村党建设“115工程”。这两个“115”,形成了推动港口发展的强大引擎,使广大干部群众思路明确、方向明确、措施明确,从而形成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以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破解要素制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才、资源、资金等要素资源匮乏。为此,我们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大力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盘活农村“四闲”资源,吸引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集中力量合力攻坚。我们借鉴工业园区发展理念,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组建港盛旅游投资公司,实行“先筑巢、后引凤”,加大品牌培育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工商资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要素的破解和体制的优化,扫除了制约发展的阻力和障碍,激发了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机,形成推进高质量发展新的活力。

第三,以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群众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我们既始终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又加快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既发挥副中心城的龙头带动,倾心打造特色区域,又高度关注和解决民生;既注重经济发展,又强化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既是发展的见证者,又是发展的参与者,更成为发展的受益者,形成了议发展、求发展、盼发展的浓烈氛围,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精气神”。

第四,以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再好的思路和规划,没有落实只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有一股闯劲和韧劲。我们确定两个“115”发展战略后,始终心无旁骛抓发展,聚焦项目抓落实,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方向前进。多年来,我们坚持实行月工作计划、月工作督查和月工作调度机制。每月初召开调度会议,排出每月重点工作节点任务,每月底实地督促检查完成情况。正是靠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才可能积小变为大变,积量变为质变,使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文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