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旁骛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第一战略,南京连续四年发布“一号文”,均聚焦创新。2021年南京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主题依然是全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20条文件内容显示出南京更为重视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吸引,更加强调创新链与现实应用、与产业链的融合,南京持续营造各要素相互激荡的创新生态,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科技基础平台,最高支持50亿
如果说前几年南京推动创新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科教资源与城市发展融合,着眼的是通过机制改革让科教资源更顺畅地转变成生产力,那么现在南京更加强化了对原始创新的重视,开始有意识地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今年南京发布的“一号文”全称为《关于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前三年“一号文”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九个方面创新”(原始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金融创新、开放创新、全域创新、制度创新),实施20条举措,全面优化升级创新路径。
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原始创新。南京提出要强化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和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开放平台建设。要根据需要,建立重大平台项目储备库,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平台在宁布局落地的,由政府牵头落实最高50亿元支持。加强优势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实行“一事一议”。
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只要承担了国家、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企业,都按规定给予支持。南京还要建立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对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共性基础研究项目给予支持,并明确逐年提高政府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
推动应用,每年发布1000个场景
创新,就是创造新东西,新东西用在哪?不回答好这个问题,很可能让科技成果转化败在“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米”。
去年9月,南京宣布开放17个城市应用场景,大幅开放数字接口,让城市的部分重要区域和关键领域成为创新产品的“试验场”。
今年“一号文”将“深度开放”变成制度。南京提出强化市域治理应用场景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场景应用”行动,每年发布1000个应用场景,更大力度支持先进技术与创新产品市场化推广示范,推动综合集成创新,对重大应用场景建设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数据就像是信息时代的石油,下一个五年南京将推动数据平台的融合互通,在诸多领域推出整合的平台。打造智慧教育云平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构建智慧警务应用生态和智慧家园平台;打造一站式应急管理移动终端“金陵应急宝”;建设全域生态环境智慧应用平台,强化长江“生态眼”功能;推进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健全安澜长江的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加快城管大数据运行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智慧园林一张图”;实现公共交通“一码通行”;推进智慧文旅建设;拓展“宁体汇”线上平台功能;加强智慧农业示范应用;深入推进南京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从今年“一号文”可看出,对于医疗资源,南京在谋求大突破。第18条提出,实施“生命健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组织推进生命健康科技专项,加快疫情防控、创新药物、细胞工程与基因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技术突破。推动生命健康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对培育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分三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初创科企,经济贡献全部奖返
除了开放应用场景,南京还加大了科技创新型企业直接扶持力度。
对首次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含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有效期满当年仍获得认定的再给予20万元奖励。对初创科技型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三年内地方经济贡献全部奖励企业。南京还要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递增奖励机制。
南京提出,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体现着一座城市创新的活力。2017年,南京高新技术企业1850家,现在增加到6500家。南京的目标是5年发展到2万家。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并能发挥主体关键作用,意味着创新驱动胜过投资驱动、消费驱动,成为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同时南京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到2025年市场主体突破300万户,激发更多个体潜能。
对创新型领军企业,南京倾心扶持。对独角兽、瞪羚企业和国家级“单项冠军”、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研发类功能型总部企业等,连续三年按其当年新增地方经济贡献超过全市平均增幅部分的50%给予奖励。支持“高升规”“小升规”,对首次升规企业给予30万元“升规”奖励,次年没“退规”再给予20万元“稳规”激励。对新引进的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业企业总部、地区总部,按年度服务绩效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
留人力度空前,科研用地可建租赁房
南京强化了科技创新的要素保障,首次对科技创新空间给予明确。划定工业用地红线,确保3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和40平方公里科研用地“基本盘”,对产业用地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南京支持在宁重点高校建设科技创新港,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创新策源地。
在金融上,对募集资金投资于新型研发机构和种子期、初创科技型企业的基金管理机构,按实际到位投资额5%给予奖励。对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发起单位,按融资额2%、最高200万元给予奖励。
创新的核心还在于人,南京对人才的重视前所未有。建立人才体系,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建立高峰、先锋、宁聚、菁英计划体系,到2025年集聚顶尖人才(团队)100个、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00名、培育创新型企业家1000名、累计引进创业就业海外留学人才8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企业突破10万家。
对顶尖人才(团队)给予500万-1000万元支持,其中具有标志性全球影响力的,综合资助最高1亿元;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50万-350万元支持。
在人才评价上,南京正走向市场化。建立以企业薪酬、风投注资、运营绩效、知名榜单、专家举荐等为主要依据的人才评价体系。根据不同产业链领域薪酬水平,按高层次人才对地方经济贡献给予奖励。
在保障人才住房上,南京力度空前。继续执行博士、硕士、学士租房补贴政策,实施“人才安居保障提速计划”,到2025年全市新增各类人才住房12万套。支持国有平台在地铁沿线建设租赁住房,优先保障人才安居需求。鼓励企事业单位在自有科研、工业用地范围内建设租赁住房。
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人,南京自然就能在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本报记者 管鹏飞 颜芳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