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苏礼彬 报道 通讯员 季佳圆 吴晨阳 徐梦圆)“我是刚进厂子里工作不久,他们总以‘锻炼新人’的名义让我加班,但月底的工资里却不包含我的加班费。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有人借了我的钱但是期限过了,我突然想起来,之前一直觉得是熟人没好意思要,我的钱还能要回来么?”居民们围着普法志愿者争先恐后地提问,这一幕发生在桐庐县文化广场。
为推动社区居民法律素质提升,面向大众普及法律小知识,提高居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经法学院“法治在‘县’”团队特利用假期走近居民,深入社区,传播法律种子。
本次普法活动通过“街头宣讲”“上门普法”等形式,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演绎。在人流量较大的桐庐文化广场,志愿者们穿着红马甲分发自制的宣传手册、耐心讲解身边的法律问题,很快吸引了一大批居民的注意。“小姑娘,你们能给我具体讲讲离婚冷静期吗?”“如果我们对行政处罚结果不满意,去信访科投诉真的会得到解决吗?”……志愿者们对现场所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据了解,当天近200人接受了自制宣传册的现场解读,70余人的疑惑得到较为满意的答复。但现场仍有人存在“没什么好咨询的,又不打官司”的想法,传统观念中“打官司,伤和气”的思想仍根深蒂固。思及此,志愿团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门普法”的形式,分别前往柴埠小区、富春江花苑、滨江花园走进居民家中。
“什么法律宣传队伍?我不需要。”对于上门普法,不少居民认为是一种“新型诈骗”,警惕性较高的老年人还未开门就已开口拒绝。屡次碰壁之后,志愿者们扣开了第一扇大门,“叔叔你好,我们是杭州商学院的学生,我们想针对最常见的法律问题给您做一些说明……”关于李叔叔感兴趣的刑事诉讼的缓刑制度,志愿者作出详细解读。“我有一次跟朋友闲聊听到的一个案件,说某某某之前因为盗窃被关起来了,关了一段时间就出来了,一点事也没有。我就觉得很奇怪,就很想知道为什么.......”“这是犯盗窃罪,走完程序之后因为是初犯或者犯罪数额较低宣告了缓刑。因为缓刑是在社区执行的一种刑罚,所以容易给人一种好像没事的错觉,严重情况下甚至会让人误解为没有犯罪。”在志愿者的讲解下,李叔叔的疑问终于得以解答。而在李叔叔的热心帮助下,不少居民也主动接受了志愿者们的基础法律知识普及。
“我很喜欢参加这样的暑期实践,平时学业繁重,能够用来组织普法活动的时间比较少。但我相信每一次普法活动都是一次改善公民法律意识的机会,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是说说,更要付诸实践,这是我们法学生的责任。”志愿者万佳容说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法治工作与人民的需要、社会的需求等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始终鼓励学生依据不同情况提供差异化法律援助,从而实现精准帮扶,切实提高社区居民整体法律素养。”浙商大杭商院经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吕静表示,“此外,我们希望学生可以主动感受并参与社会治理,尤其对于推动当地发展的活动,我们将全力支持。”
普法的最后一公里,请让我走向你。据悉,浙商大杭商院经法学院致力于为学生们搭建暑期实践平台,积极拓展地方资源,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扎根服务群众第一线,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在实践中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