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苏礼彬 报道 通讯员 杨敏智 俞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8月1日,桐庐县瑶琳镇潘联村新村夜话在全体成员的入党志愿宣誓中拉开帷幕。此次新村夜话邀请了抗美援朝老兵俞根全,潘联老桥建设成员潘雪贤、潘荣昌以及镇村干部、党员等在潘联断桥上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当时我是从横村出发的,走路走到新登休息了一晚,第二天背起一床被子就这样一支走到余杭仓前,然后开始练兵,接到前方抗美援朝的指示,坐了5-6天的火车到朝鲜,一路上条件非常艰苦,衣服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换也没得换,身上长起疹子来……”老兵俞根全已经90多岁,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讲起过往经历,仍然十分激动,清楚的记着每个细节。
“当时为什么要造这座桥呢?因为当时只有2米多宽的机耕烂泥路,一遇大水,前去瑶琳镇上的路后往横村方向的两条路都被淹没,村民无法出行,迫于这个情况我跟当时的书记罗贤根提出要造公路,经过党员大会的讨论决定造大桥,于是激起了大家的斗志。”虽然时间过去30多年了,但是说起造桥的故事潘雪贤激情澎湃湃,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潘联村村民潘荣昌说道:“第二天我就画图纸做设计,拉线测量,村民们有的劈柴开路,有的砍树裁板,大家都扎草包下水做桥墩,每户人家都投工投劳,有钱的出钱,有力出力的。怀着高涨热情的村民们用了一天时间火速就把桥面搭起来了,当时手扶拖拉机都可以开的,搭建冲毁反反复复7、8次,造浅水桥实实在在的都是靠村民们朴实的双手,全程无机械化操作。”
潘联村村民潘荣昌说道:“建造老桥的时候都是我们的村民自己动手的,村民们有的劈柴开路,有的砍树裁板,大家都扎草包下水做桥墩,每户人家都投工投劳,有钱的出钱,有力出力的。怀着高涨热情的村民们用了一天时间火速就把桥面搭起来了,当时手扶拖拉机都可以开的,搭建冲毁反反复复7、8次,造浅水桥实实在在的都是靠村民们朴实的双手,全程无机械化操作。”
瑶琳镇潘联村的潘联大桥联系分水江两岸,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更是联系着红石湾景区、千亩金花基地等瑶琳旅游版块的主要通道。1990年建造的低水位桥梁,一遇雨季,不仅漫滩路堤经常被洪水冲毁,而且车人被洪水冲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2014年,村两委会干部还是顶着重重压力,开工建设潘联大桥,总投资2300余万元,其中村民、乡贤自筹130余万元。
“虽然大家话不多,但是我能感受到大家的辛苦和心酸,我们所在的断桥就是见证了潘联村的出行史,从竹排到浅水桥再到我们的潘联大桥体现了我们潘联村民的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不要。之前的浅水桥,我们是出工出力,新大桥也是一样的,我觉得这是一个传承,传承了一个自力更生的信念,靠的是大家的齐心协力造起来的。”镇党委委员、纪委徐俊根感慨道,“我们回忆过去但是不能忘记过去,希望潘联村一定要传承造两座桥的优良传统,靠群众的支持,靠我们自力更生,靠我们的团结,齐心协力把村庄建设得更好。”
盛夏夜的凉风习习,不论是年过半百的老同志、老党员还是正值壮年的年轻党员抑或是镇村干部都被这场特殊的“新村夜话”的精神所洗礼,相信他们会带着这份传承,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