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办。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将再次受到全球瞩目。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给北京的筹备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但北京克服重重困难,已经基本完成筹备工作。在冬奥会期间,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呢?
北京冬奥故事的核心是什么?
奥林匹克格言Faster,Higher,Stronger,Together(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应为2022北京冬奥会对外传播的基本精神遵循。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蔓延的大背景下,相比“更快、更高、更强”,此次北京冬奥会对外传播的重点应突出“更团结”,以契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关切,集中表现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努力与成效。秉持“更团结”理念讲好冬奥故事。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层次:
首先,各国更团结。在2022北京冬奥会比赛期间,我们要主动发现、挖掘并抓取不同国家选手之间互帮互助的动人故事,让“更团结”具有“中国味”。
其次,不同种族选手更团结。在2022北京冬奥会比赛期间,各种肤色、多种民族、世界五大洲的选手们互学互帮,在中国变得“更团结”。
再次,不同竞赛项目之间更团结。我们可从技术层面、针对具体比赛项目,发掘各国选手的协作精神,可以突出中国选手与其他国家选手的团结合作精神。
与2008北京夏季奥运会相比,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均已发生巨大变化,相信2022北京冬奥会又是一次向全世界集中展现当代中国风貌的绝佳机会,也是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对外传播能力水平的一次大检阅。
如何以冬奥会为载体,对各国讲好中国故事?
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来讲好北京冬奥会中国故事。
第一、中国人的故事。集中传播当代中国人的品位、形象、性格、气质,全力塑造描绘中国人健康向上、灵动刚毅、勇敢拼搏的精神风貌,与奥运格言“更快、更高、更强”相契合。对外传播遵循“小切口、大主题”原则,不妨选取外国运动员可接触得到的志愿者、场馆工作者、中国运动员等各种“小人物”,以“百姓视角”“奥运兴趣”来观察、解读、诠释此次冬奥会,凸显人类相爱、美美与共的神圣感。
第二、中华神话故事。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炎黄子孙始终相信“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北斗七星”等神话故事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不妨把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华神话,像希腊神话一样塑造成为奥林匹克的精神之源。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可采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利用AI人工智能、语音合成等既有高科技手段,把中国神话中的“龙”“麒麟”“凤凰”“玄武”“天狗”等神兽,具象地映射进各种运动场景中,近距离满足各国运动员(尤其是具有宗教信仰者)对东方神话的好奇与膜拜。
第三、曾来过中国的外国人的故事。我们应重点选取与历朝历代中国关系密切的外国人(如马可波罗等),精心讲述他们与中国交往的历史故事,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精神诠释他们的人生轨迹,建议创作《世界公民眼中的北京冬奥会》系列动画动漫,借他们之口讲出对中国人和中华文化的真实认知与温暖感受。期待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或许能摆脱以往少数外国人对中国的偏见与傲慢,献给世界一个公正的北京冬奥会印象。
对外传播设置议题是关键,北京冬奥会还可增设哪些新议题?
2022北京冬奥会是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一次强化“更团结”理念的奥运会,更是向世界展示真实、自信、友好与实力担当的当代中国形象的关键机会。我们不妨按照“全球关注、中国特色”总原则,设置一些与体育运动相关的诸如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国潮”艺术之类的相关议题。
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可以延续“北京蓝”议题,把中国大力减排、铁腕治污、全民治水的故事讲讲好,比如一个外国河长的故事;动物保护方面,我们可以延续“云南大象集体遛弯”议题,把这两年来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家家户户养宠物、“狗是人类的朋友”的故事讲讲好,比如一条贵宾犬成就一对美好姻缘的故事;在“国潮”艺术方面,我们可以把中国年轻人(包括外国人)穿唐装、唱京戏、练书法、打游戏、装修运动鞋、住民宿等新潮复古生活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一个中国运动员的电竞和COSPLAY故事。
在对外传播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作用?
官方媒体适合发布较为权威、严肃、统一、刚性的信息。与此同时,非官方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社交媒体更具多样性、个性甚至是批判性,它设置议题更灵活机动,可以形成“舆论部落”,甚至以“形式上自相矛盾”的对冲机制,来应对质疑与批评,实现以高度的舆论弹性来吸收“杂波”和“噪音”的效果。全球网友尤其是体育爱好者可在这个“弹性舆论场”中释放能量,加深认知,达成共识,刺激创新,从而在客观上担当起认知交流、思想碰撞与文化交融的功能。在社交媒体的交流与碰撞中,努力构建世界公民在北京的印象。具体建议,推动各国知名运动员开设Twitter、Facebook、LinkedIn、YouTube人民号、新华号、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号等社交媒体账号,主动为其提供带有长城或北京logo的头像图(背景图)或录制一段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音”。在自媒体舆论场上设置系列技术性议题,展开技术性讨论辩论,持续制造并主动引导热点,弹性管控“负面舆论”,让中国热持续升温。(作者:夏学民,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学术顾问、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焦峰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