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焦峰华 报道)地名文化具体包括了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两个层面。地名语词文化烙印着地名的语源文化内涵;地名实体文化体现了其所指代的地理实体乡土地理、历史事件、特色产业以及美好愿景等文化元素。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相互结合互相依存,二者共同构成了地名文化系统整体。地名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域的历史记忆,也是这个地区历史文化的承载,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与盛衰、民族的空间迁移与融合、生产生活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地名文化基因解码
一个区域的地名文化体系的形成原因,主要由四个方面因素决定的,具体包括:一是天文地理承载。比如天文星宿、名山大川海洋等重要因素。如浙江金华的婺州、丽水的处州就是由星宿而得名;因洞庭湖而得名的湖南与湖北,因太行山而得名的山东与山西;浙江台州椒江的海门(地处两山琐扼港口,状如大门)、黄岩的潮济(原潮水只能涨到此地附近)等地名就是因为海边的地理位置而得名。二是重大历史事件。如浙江杭州富阳的受降,就是因为接受日本军队投降而得名;浙江德清的新市因晋时陆市发洪水一夕沉垫,居民迁至此,谓弃陆市而新徒于此,故名。原有地名因为重大历史事件而赋予新的内涵。三是地域主导产业。比如浙江海盐(海滨广斥,盐田相望)、浙江杭州萧山瓜沥(此地宜种瓜类,瓜熟裂开,甜水沥沥)、浙江苍南矾山(镇内盛产明矾)等。四是人们美好愿景。很多地方的地名使用吉祥的词汇,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浙江瑞安(天瑞地安)、泰顺(国泰民安,人心归顺)、永康(永保安康)及全国数以万计的幸福村等。
地名文化六大特征
一是指位性。指示特定的地理位置,是地名文化的基本属性。“大、洋、怪、重”地名问题,严重破坏了地名文化指位性,因此必须进一步清理整治。
二是层次性。地名,有大小层次之分。比如,首都北京,地名级别最高,它就可以全国各省的名称采词作为主要道路地名,比如上海路、安徽路等。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可以地级市的名称采词,比如金华路、丽水路,这个层次不能乱。
三是地域性。青藏高原的河流通名为“曲”,北方为“河”“江”,南方为“溪”“港”“洋”;浙江湖州的“塘”“港”、台州的河流为“径”“浦”。还有,北方为“庄”、南方为“村”。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理分布格局,也会因为人口迁移的原因而有所变化。
四是系统性。一个地域的地名,往往是成体系的一个完整系统。如浙江苕溪,就有“东西南北”四条苕溪;浙江丽水的河流,就从“一都”,连续编号到“十六都”。
五是主题性。一个地域的地名文化,是有一个文化主题的,这个主题是由历史演进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换句话说,一个地方的地名文化保护、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一个主题方向。
六是演进性。地名文化内涵,随着时间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甚至会发生主题的深刻而重大变化。比如,北京圆明园,因为八国联军入侵并“火烧圆明园”,导致这个中华民族瑰宝的集中地,一夜之间成为“中华民族国耻纪念馆”,那些凄惨肃立的残墙断壁成为一个个纪念国耻的符号。
地名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策略
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多次做出决议,强调地名是国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要求各国采取行动予以保护。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名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些地名记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特有的认识和思考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护我国地名文化独特资源、促进地名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地名事业科学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民政部2020年1月发布的《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全面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完善管理与保护的长效机制,对各类地名进行系统挖掘整理,重点做好千年古城(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甲骨文和金文地名、少数民族语、著名山川、近现代重要地名等8类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结合地名文化基因解码和地名文化六大特征,我们研究提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四大策略,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进一步强化地名文化基因解码研究工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立足地名理论和相关学科方法,加强地名体系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重的方式,即不仅深挖其文化内涵及保护传承价值,又统计分析各类地名占比并分析各类地区占比的量化数据,深入研究。以地名研究理论化成果,推动专项地名个性化保护利用,扎实研究与提炼不同地域的地名文化成因、主题和特色,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和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进一步强化区域地名文化特色主题及其地域化、层次化和系统化保护工作。地名文化保护开发工作,必须走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弘扬和融合发展的道路。应加快推进地名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鼓励代表性产业以地名注册商标,打造地名文化IP。支持鼓励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以地名文化为基础,积极开发地名文化创意产品,加大地名传播力度。地名文化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加强同旅游业的融合,应积极打造地名旅游品牌,实现地名文化和旅游业互赢共生局面。挖掘地名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地名文化旅游线路,如杭州南宋官署地名一日游线路、浙江古越语地名二日游等。可配套开发不同区域的地名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同时融合现代元素,加强地名文化传播。拓展地名文化发掘利用与文创产业发展,推进地名文化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助推乡村振兴。
三是进一步强化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地名文化生态系统保护。地名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要积极探索地名文化遗产活态整体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和生产生活方式保护的根本路径,激活地名所包含的语言、历史、人文、政治、地理、建筑等重要元素,打造地名文化保护生态圈,积极建设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科普教学与研学基地、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地名文化传承人机制等,将地名文化保护从单一的语词文化保护发展为线性可追溯、空间可感触、横向广覆盖、系统可演替的综合性、立体化保护。
四是进一步强化地名文化国际传播。充分发挥华侨华人优势,健全完善地名文化传播的桥梁。在创作影视剧等各类艺术文化作品中,要确保正确宣传弘扬地名文化。强化地名文化国际传播意识,抓住“一带一路”、奥运会、亚运会等契机,推动地名文化走出去。立足国际视野,把握文化国际化传播规律,丰富地名文化国际化传播产品,如多语种地名纪录片、多语种地名图书、多语种影视剧和舞台剧等。建立地名文化国家传播官方和民间双渠道传播机制。进一步加强同友好城市的地名文化交流,建立地名文化专业人才队伍交流机制。以友好城市为发力点,打造双边及多边地名文化遗产研究国际论坛。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组织国际地名文化采风活动。借助旅游国际化推介活动,宣传地名文化遗产。同时,还要创造性地有效利用国际留学生及国际合作办学等重要资源,组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志愿者队伍和着力打造地名文化国际传播活动品牌,比如,举办地名文化世界青年论坛和地名文化国际传播创作大赛等。(作者 张跃西 浙江外国语学院地名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 ;谢小倩 浙江省区划地名学会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