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刘辉 汪怡均 报道 通讯员 王纯纯)虎年新气象。新浦镇腰塘村老年活动中心重建项目将于4月份启动,这是该村积极推进文明工作的重要一步,该项目投资100万元,预计12月份竣工,充分发挥老年活动中心的娱乐功能,确保老年人老有所乐。与此同时,腰塘村在全村积极营造文明文化氛围,让村民充分感受到家园环境提升。村党总支书记王启昂接受采访时表示:“腰包鼓了,也要‘富’脑。两个文明齐抓,我们的腰杆更挺了!”
腰塘村从一个村级年均收入仅1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近60万元的小康村,仅用了一年时间,这主要得益于该镇新党委政府班子“三区三组团”提速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红利”,年均增收45万元。其中“大红包”是镇里滩涂养殖承包权拍卖分享,每年获得30万元收益。“小红包”是旧农贸市场改造及发包红利分享。这位村党总支书记对未来满是憧憬地表示,随着慈溪工贸集团对新浦敦和工业园进行投资,升级改造为生态产业园区,村级集体经济的腰包将更“鼓”。
创新体制,一盘资源要素重组的“大棋”,激活了乡村振兴“造血”细胞,2021年新浦镇党委政府描绘了镇村共富共美的新蓝图: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片区组团,探索“北部资源型、东部飞地型、西部产业型”片区组团公司化模式组建片区联盟3个,实现村村全覆盖,引导各村加快资源整合、区位联结、存量盘活,实现村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当年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达到100万元以上。
“穷”则思“变”,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该镇17个村大多远离城区,路小村密,除了少数临镇中心村可依靠店铺租金收入维持日常开支,其余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长期入不敷出。余家路村村级年均收入仅7万元,主要来源是市场和72亩咸地租赁,而环境卫生、农田水利设施等年均开支40余万元,日常缺口30余万元。同样,腰塘村村级年均收入仅10万元,主要来源是市场和村文化礼堂1、2层租赁,同余家路村一样的年均开支50余万元,日常缺口40余万元。这些“缺口”一般靠市、镇下拨补助填补,但长此以往镇财政也支撑艰难,村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难以适应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大谋划激荡新飞跃。以改革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困局,成为历届党委政府的聚焦议题和重点工作。接过“接力棒”,新一届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在全面摸清家底、深入分析现状、梳理用地需求的基础上,规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布点,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村一策一方案”,毅然确立了片区组团公司化发展模式。
该镇北部资源型片区组团公司模式首个落地见效:靠海吃海,激活海涂资源立竿见影!去年12月中旬,该镇创新滩涂养殖经营权发包方式,通过网上竞拍,一举获得海塘养殖承租经营费4700余万元,是五年前的8倍多。这种模式的首创经验是,以规范化管理、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依法有“方”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统筹挖掘海涂等辖区特有潜力资源,由镇村共同出资组建公司,依法规范运行养殖权发包,实现镇村利益均占、总体平衡。17个村每年每村新增20万元以上收入。这种增值主要取决于该镇对经营主体权益的依法维护,通过打击偷盗小海鲜行为、引导提升海产品质量等常态化管理,大幅增加了经营者收益,增强了发展信心。另一方面,以开放合作的理念,探索实施“国企助力乡村发展”模式,由慈溪工贸集团对新浦敦和工业园进行投资改造,确定将该区块进行产业优化、空间升级,对厂房进行拆除重建,总投资8.5亿元整体打造成生态产业园。计划通过镇村与相关国企合作入股的方式提升镇级平台和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首批招商引进的宁波慈溪交通新型材料养护研究等项目预计二季度开工建设,年度完成投资2亿元,借力该项目,该片区三个村拟入股12.1%,可享受每年约100万元的稳定分红。
改革创新,砥砺前行,抱团发展力克创收困局。东部飞地型片区组团公司化模式,关注部分村资产、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开展集体经济合同清理专项行动,建立起区域集中、抱团发展的经营模式。由镇牵头发动、老浦村等5个村共同出资组建项目开发公司,联合开发集体工业建设用地项目,根据投入土地、资金等要素权重占比情况,分配合理股份,引入智能家电、汽车配件等工业企业及经济项目,获取集体经营性分红收益。该项目一二期用地合计40余亩,拟建标准厂房5.5万平方米,目前一期已于3月开工,预计年均可获得200余万元收入。
统筹谋划,工农并进,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目前新浦及周边葡萄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西蓝花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农业产业规模庞大。因此,西部产业型片区组团公司化模式,以农业产业为重点,“一村一策”分类推进,探索实施“村企联营”等发展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将果蔬产销转型升级作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当前,拟投资700万元在葡萄种植核心区建设占地15-20亩的市域北部果蔬仓储交易市场,涵盖大型冷库、农产品检测室及管理用房。结合当前收购场地及冷库租赁市场价格,吸引优质农产品经纪人入驻,规范收购秩序,逐步掌握产品定价权。统一市场产品品控标准,提高该地区农业经营主体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同时为农户提供相关农事服务。深化农业招商引资活动,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合作,拓展农产品销路,增加农民收入,预计该片区4个村将实现村均新增经营性收入20万元/年。
责任编辑:周雪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