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大国之器,“盏”向未来——七星神韵·藏真建盏

发布时间:2022-06-01 16:28:5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黄勇 报道 通讯员 昌利君)建盏,被誉为“瓷坛明珠”。杯盏之中,容纳星辰山河,也蕴藏着宇宙川海。它彰显了我国古代的典雅艺术,也代表着独特的东方审美。

作为全球限量的“藏真”大师系列纪念精品盏——七星神韵·藏真建盏,于2021年5月被人民大会堂正式收藏。这套名为“七星神韵”的作品是由原央视《寻宝》策划人邵东发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细妹、吴立主、阙梅娇、谢松青、叶礼忠、叶智慧、栗云、孙莉和周建平九位知名工艺大师首次通力合作,在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厦门大学叶文程教授指导下完成。

那么,这套作品有何魅力?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它的问世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种种疑问,我们走进了厦门藏真艺术馆,去揭开其神秘面纱。

一套绝版作品 “将被历史铭记”

走进厦门藏真艺术馆,展厅内,七星神韵在灯光照耀下闪烁着耀眼光芒,散发出浓郁东方艺术色彩,一群陶瓷爱好者正在参观,领略建盏之美。带领团队参观的隐庐(厦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忠平说:“这是一套有故事的作品,它背后赋予的文化价值已大过建盏本身,我特意带团队来观摩学习,更好地了解和宣传我们中国传统文化。”

据介绍,在第13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博览交易会举办藏真大师纪念盏暨《盏中有乾坤》发布会上,七星神韵·藏真建盏5号作品就已被厦门博物馆永久收藏。在谈及收藏原因时,福建博物院原陈列部主任、研究员林忠干表示:“这里面有传承,有创新。这一段研究成果也好,技术成果也好,收藏在博物馆都有启示和教育的意义。”

自七星神韵•藏真建盏问世以来,在收藏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除了个体收藏者对这套作品的认可和喜爱外,还有深圳成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厦门赤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也十分热衷于这套七星神韵收藏。

2021年5月,七星神韵·藏真建盏1号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正式收藏,这是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建盏,首次正式走进人民大会堂。提起这份由九位建窑建盏代表性传承人通力合作、数十载精耕、孕育出象征自己较高水准的绝版孤品,叶文程教授郑重地说道:“人民大会堂正式收藏,意义非凡,定能在建盏发展史上留下恢弘的一笔。这不仅是建阳人民的骄傲,更是福建人民的骄傲。”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也表示:“七星神韵从创意策划到作品本身,这是对当地建盏品牌建设的重要贡献。”

对此,亚太青年学院联盟创会理事长、海峡两岸设计研学中心秘书长段湘麟评价说,七星神韵建盏作品是跨时代的联合神作,色彩斑斓,各有特色,有一种穿越空间的美感。这些作品将建盏文化提升到更高的生活美学层次,让海峡两岸文创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新融合,推进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文化创新。

天福集团、彼物生活副总经理江政轩说道:“建盏(台湾叫天目盏)是因茶而生的器皿,与茶相得益彰,一个窑系(建窑)由九位传承人共同完成一套作品,文化底蕴深厚、还有实用性,礼盒采用榫卯结构既方便保存、又具唯一性、是一件蛮有意义的事情,天福有着世界上最大茶博物馆,也拟收藏七星神韵作品。”

当然,九位匠人也各自收藏了七星神韵。对于彼此不约而同都选择收藏的原因,黑牡丹的制作者阙梅娇说道:“我们九位传承人共同打造了七星,收藏起来很有意义”。鹧鸪白的制作者李细妹兴奋地表示:“这种款式以后不会再烧制,连印章也都收藏到博物馆去了。我们都要收藏,我收藏的是和我同年序号1956。”

除此之外,七星神韵7号作品将被中国北斗办收藏,还有更多国内外的相关机构收藏也在联系进行中。不是每个建盏都会被历史铭记,七星神韵已经成为历史长河里的一枚烙印。

一代人的坚守 “火与土的神秘对话”

说起建盏的历史,可谓是“命运尤为多舛”。央视《寻宝》古陶瓷鉴定专家丘小君在2014年《寻宝》走进建阳时就说:“建盏是一颗被历史遗忘的黑珍珠”。

建盏兴盛于宋代。作为它的“代言人”,宋徽宗就曾为其写到“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文人雅士的代表苏轼也曾赋诗称赞其“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好景不长,元代后建盏趋于衰落,甚至出现了长达800多年的文化断层。然而,这不并代表建盏就被人们遗忘。上世纪60-70年代,国家开始为复原建盏技艺做准备;80年代初,建阳瓷厂和南平二瓷成为现代建盏研究的发源地;改革开放后,建盏呈现复兴状态……建盏虽沉寂了800年,但归来仍不负国人期待,如少年般如日中天。

作为首次9位传承人联袂打造的限量版七星神韵·藏真建盏,更是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它采用建阳原矿原釉、由匠人本人手作、刻有独立底款和收藏印章。简单原料、严苛温度、敏感气氛还原上釉、烧制等十多道工序,人工无法完全控制,需仰仗于在烧制过程中不同炉温自然形成。可谓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正如鹧鸪斑福禄盏的制作者谢松青说的那样:“建盏的烧制是土与火的一次神秘对话。谁也不知道我们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斑纹和色彩,但是这就是我们建盏的魅力,所以精品太难得了。”

其实,建盏能在800年的沉寂中“卷土重来”,和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匠人们分不开的。这些匠人薪火相传,怀揣着对建盏的热爱,对文化的敬畏和相守,七星神韵孕育而生。帝红盏的制作者吴立主诚恳地说道:“1977年,考古队来发掘建窑遗址,当时我就有参与工作。这次制作的供御型款帝红盏,从配土料、捏坯、烧制,都是我一手烧制捏成的。一捏一盏一灵魂,一匠一生一手艺。”

此外,在七星神韵制作的九位工艺大师中,还有一对父子与母女传承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金兔毫富贵盏是由叶礼忠、叶智慧父子俩共同制作而成,翡翠撇口盏是由栗云、孙莉母女俩共同完成的。提起建盏,叶智慧说:“我们家是陶瓷世家。我父亲叶礼忠1979年参加了建盏攻关小组,他是参与复兴建盏的工匠之一,手艺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孙莉也表示:“我从小就在我父亲身边学习和帮忙,受到了他非常严格细致的教导。我决心要把建盏技艺传承下去。我觉得传承和匠人的敬业精神决定着建盏的未来。”国家级传承人孙建兴老师也表示:“我相信七星神韵·藏真建盏将会成为珍稀之作,这十分难得”。

“如今,建盏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工匠是核心灵魂,每位匠人都有着深厚的艺术造诣,我相信他们将会为建盏复兴扮演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也正因他们的大国工匠精神,才使得让沉寂几百年的建盏不负国人期待。”叶文程教授对记者说。

建盏之魂,存于匠心。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开启,匠人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大师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把原本冰冷的泥块赋予了灵魂,让泥块鲜活了起来,承载古今文化的对流,使之成为民族瑰宝,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开创之作 有据可依

“我们要创造历史,也要记住历史,《盏中有乾坤》这本书就是一本记载当今建盏历史的书。”当提及这本著作问世的意义,为其写序的叶文程教授动情地说:“这是一部关于建窑建盏的专著,它既有陶瓷专业知识介绍,又有陶瓷工艺大师创新成果推介,对于弘扬建窑建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建窑建盏文化产业起到积极作用。”

叶教授还特别指出,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没有哪本著作完整记录了某个建盏是某位工匠为某位皇帝所作,而这本书就用文字记录了作品出自哪些工匠之手。多年以后,这套七星神韵作品也将有据可依,有史可究,该作品也将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除了参与著作《盏中有乾坤》外,邵东也积极联系海外各地,让七星神韵“走出去”,大大小小事情,他几乎亲力亲为。每当提起,他最常说的就是“幸运”。邵东认为,建阳制作建盏的老师很多,也是受到他们敬业工匠精神的感染,能参与到建盏的宣传活动中,做一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微不足道的工作,是很开心的一件事。还有就是,“中国的经济已经走到世界中央,中国文化也在影响世界”,建盏匠人的记录从他们这代人开始,放眼未来,这些老师的名字终将镌刻历史,我们要珍惜与老师的缘分,邵东笑着说道。

其实,这种情怀藏在很多人心中,虽然体现方式不同,但那种情怀的本质是相同的。鹧鸪斑建盏制作者周建平认为,要把最好的精品留给后人,稍微有点瑕疵的盏我们统统都会砸掉。正如叶文程表示:“我研究陶瓷多年,越来越感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重塑瓷器大国形象是我们光荣的历史使命。只有精益求精,不粗制滥造,去伪存真,做世界一流陶瓷,实现千年传承使命,激发市场活力,这也是藏真的价值所在”。

在藏真艺术馆,我们寻获的不仅是一段动人往事,还有传承历史文脉,唤醒文化自信的启示录……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如何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推进文化交流,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这些建盏大师们无疑给我们上了一课。

壁立千仞匠心添笔,风华正茂制作卓越。匠人匠心,择一事,终一生。七星神韵·藏真建盏就是在这样的火与土的神秘对话中烧制而成,它揣着一种情怀,终将被历史铭记。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