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初步测算,今年安徽省小麦生产“十九连丰”,面积、单产、总产和效益均实现增长——
又是一季大丰收!
眼下,安徽省4280万亩夏粮收获已全面结束。作为粮食主产区和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安徽夏粮丰收难能可贵、意义重大,进一步稳固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压舱石”,也为端牢中国饭碗再次贡献安徽力量。
落实中央要求和各项惠农政策,确保粮食面积稳定
面积是产量的基础。没有种植面积的稳定,粮食安全就会“打摆子”。
阜阳是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100亿斤以上。 “保面积就是保产量,通过完成‘两区’划定,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阜阳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确保每年种植面积不少于1450万亩。 ”阜阳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侯子建介绍。
“扛稳粮食安全担子,首要的就是把国家下达的种植面积作为政治任务落到实处。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介绍,安徽省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近3年来全省每年粮食种植面积均超过1亿亩,高于国家下达的任务,且呈现逐年增加态势。 “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1亿亩以上,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800亿斤以上。
以夏粮为例,今年全省夏粮面积约4280万亩,较上年增加10万亩,增长0.26%;较2020年增加42.2万亩,增长1%。在做好夏粮生产基础上,安徽省提早谋划全年粮食生产,按全省种植面积10953万亩、高于国家目标任务3.6万亩的目标进行安排。
保面积,并非易事。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粮食种植面积增减变化也比较频繁。 2017年到2019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20年开始,这一势头得到扭转,此后面积逐年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减,与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与党的惠农政策落实力度息息相关。”卢仕仁介绍,近年来,安徽省做到两个“不打折扣”:落实中央下达粮食面积任务不打折扣、落实中央惠农政策不打折扣。
为保面积,安徽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每年将任务分解下达各市,分区落实、压茬推进,将任务纳入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各市绩效目标考核和重点工作平台调度;落实中央各类惠农政策,加大省市县各级粮食扶持投入力度。以赤霉病防控为例,今年各级财政投入资金就超8亿元。春耕春管时节,安徽省又及时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2.2亿元。
保数量的同时,耕地质量也在提升。目前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5500万亩,抗灾稳产能力显著提高。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粮食亩均增收100斤以上。 2021年度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粮食产能37689.47万公斤。
以良种良法为抓手,以单产提升驱动持续丰收
913.18公斤,这是安徽省小麦单产的新高度。
6月5日,涡阳县楚店镇后水波村张林森家庭农场的示范点,5.52亩小麦实收测算,平均亩产913.18公斤,比去年最高纪录860.6公斤大幅提升52.58公斤。这也是安徽省小麦单产水平首次突破900公斤。
夏粮“十九连丰”的背后,是单产的稳步提升,特别是近几年单产增速加快。 2020年安徽省小麦单产纪录为819.85公斤,去年为860.6公斤,今年则突破900公斤,提升速度惊人。
“2014年、2020年、2021年以及今年,涡阳县均刷新全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涡阳县农业农村局生产室主任杨玉亭表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应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品种,比如选用优质丰产多抗品种,实施精细肥水管理、深翻埋茬一体机耕播以及机械化绿色防控等。
涡阳县是全省的缩影。小麦单产水平的提升,驱动了总产在高水平上稳步提升。 “这既得益于良种联合攻关,也得益于良法推广应用。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副局长曹高飞介绍,近年来,一批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新品种得到推广,包括病虫害防控、精量播种、化肥和农药使用等关键技术也广泛应用,小麦生产的均匀度和丰产性水平显著提高。据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汪建来观察,当前安徽省小麦品种越来越优、集中度越来越高。 2021年度秋种,全省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96个,特别是推广了一批抗耐赤霉病和穗发芽的品种,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和托管服务组织的蓬勃发展,也是小麦种植水平提升的重要支撑。
“十三五”期间,是我省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最快的时期,目前全省小麦、水稻和玉米均已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特别是大型先进植保机械的应用、无人飞防的发展,解决了病虫害防控的问题,提升了生产水平。今年赤霉病防控,全省4000多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
在全程机械化的支撑下,以托管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从另一个维度提升了粮食种植水平。
截至2020年底,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5.3万家、占全国的5.5%,其中托管服务组织3.47万家、占全国的7%,托管服务粮食面积达1.27亿亩次、占全国的12%。社会化服务不仅能提升效率,还可以推进小麦规模种植,带动绿色集成技术普及。 “调查显示,托管组织针对小麦生产上存在的技术瓶颈,重点推广种子包衣、智能无人机化除化控、叶面喷施活性肥等关键技术,规范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相比普通农户,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 ”曹高飞介绍。
良种加良法,全程机械化加社会化服务,这些都意味着安徽省粮食生产已告别了传统小农经济,初步实现了现代化的标准化大生产。
全产业链发展,为产业提质和农民增收扩展空间
连年丰收的同时,近些年我省小麦产业还迎来了质变,带动种粮效益稳步提升。
“这两年都是搞订单种植,企业要啥品种种啥品种,叫咋管理就咋管理,收了麦就按高于市场价6毛钱的价格卖给企业,今年亩均净增收400多元钱。 ”阜阳市颍州区王店镇种粮大户王平强反映。
订单模式、按需种植,这样的生产模式,已经与过去显著不同。 “十三五”期间,针对粮食产业大而不强、供求错位、效益下滑等问题,安徽省全面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打通供需错位的痛点,破解种粮效益低问题,推动包括夏粮在内的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在阜阳,小麦种植在区域上已经形成南部沿淮地区弱筋小麦生产适宜区、中北部中强筋小麦生产适宜区的布局。在种植方式上多采用专用品牌小麦生产基地建设方式,以村为基本单元集中连片种植。 “目前全市优质专用小麦基地达600万亩,占全市80%,其中订单生产基地300万亩。初步实现了‘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目标。 ”侯子建介绍。
今年全省共落实优质专用小麦3178.67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74.2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小麦单品种万亩片369个;单品种整建制乡镇99个,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夏粮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二等以上小麦超过80%。目前市场均价达到1.5元每斤,比去年同期高出0.3元,扣除农资涨价等因素,全省亩均净增收超过150元。”曹高飞表示,今夏“按图索粮”有望让农民增收超30亿元。
以优质专用粮为基础,安徽省正在谋划粮食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
去年,农业农村部确定31个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小麦作为主粮之一占据两个席位,分别由安徽和山东牵头实施。这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重点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从市场营销、品牌打造到社会化服务、科研和金融支持,统筹考虑这些环节推动融合,把更多主体带到产业链中。
根据要求,随着全产业链建设的推进,到2025年全省小麦综合生产能力、质量安全水平、资源利用率稳步提升,播种面积稳定在4240万亩,总产保持在1700万吨以上,全省小麦全产业链产值将达1680亿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将按照区位、资源、人力和产业基础、要素成本、配套能力等综合优势,在全省建立3个小麦产业带和加工集群,建立1个特色原料小麦生产基地。形成1个小麦产业研究院,建立1个省级小麦绿色食品综合性服务平台,N个绿色食品加工和观光旅游产业强镇。
责任编辑:马玉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