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

从诞生“五四宪法”到更高水平法治建设——在浙里,讲好宪法故事

发布时间:2022-12-05 13:20:23 来源:浙江在线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

每到这个时候,全国都会掀起学习宣传宪法的高潮。今年,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迎来了公布施行40周年纪念日。

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浙江和宪法的渊源又深了一层: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诞生在这里。宪法为浙江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宪法与浙江结缘,早在1982年宪法诞生之前。

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新昌人梁柏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迫切需要一部属于自己的宪法。梁柏台从苏联回国,结合中国革命实际,起草了宪法大纲。

这部宪法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第一部红色宪法,不仅规定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参加国家管理,大家现在熟知的公开审判、巡回法庭、人民调解等诸多中国特色司法制度,也来源于此。

历史上,宪法一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种阶级性,反映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中,就是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是这样诞生的。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全国百废待兴,毛泽东带领的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西湖边的北山街84号大院住了两个多月,反复斟酌和修改,在1954年初完成了宪法起草。

宪法要有持久生命力,群众充分参与制定是根基。许多老同志仍记得那年的盛况:草案发布后,不到3个月,全国就有1.5亿人参加了大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补充意见,有人还给新出生的孩子取名“宪法”。这在世界制宪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这部宪法深刻影响了我国现行宪法。在整体保持“五四宪法”体系结构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发扬了其吸收群众意见的经验,大讨论持续了4个月,大量群众意见被采纳。

对“五四宪法”诞生地浙江来说,这也极大推动了此后走在全国前列的“开门立法”工作。

无论是率先邀请群众参加立法听证,还是在地方立法网上公布每一部立法草案,浙江群众参与立法都有广阔的空间。

到今天,浙江的地方立法早已向普通民众敞开大门,立什么法、怎么立法,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

这是对“五四宪法”精神的传承,也是践行我国宪法将公民权利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表现。

在总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宪法要根据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及时修订,才能适应新形势、作出新规范。

1982年宪法颁布后,我国宪法共经历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以及2018年的5次修改。每次修改,都是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私营经济和多种所有制形式出现,却不受法律保护,1988年修宪就明确了其地位和作用;非公企业蓬勃兴起,2004年修宪就对政府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提出要求;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2018年修宪就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母法”与时俱进,作为“子法”的地方立法也因地制宜探索调整。

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浙江率先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浙江、民营经济、地方金融等方面的地方创制性立法,就是不同阶段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特点的集中体现。

有人说,宪法是管“大事”的,离自己的生活好像很远。其实不然。

宪法无时无刻不在人们身边,时代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就越能感受到宪法的力量和温度。

接受教育、平等就业、医疗保障、继承财产……每一个人与宪法的故事,从出生就开始书写,并被一生守护着。

要让看似“高大上”的宪法“接地气”,就要让群众更真切感受到宪法就在身边。

方式方法很重要。干巴巴的法律条文群众很难学进去,就切社会热点,从群众看得见的案件说起,让法律专家讲故事,提升群众学法积极性。

说教式的普法群众不喜欢,就打造宪法主题的文化场所,让群众融入式学法。浙江创成包括“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在内的8家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建成宪法主题公园和场馆400多个,覆盖城市乡村,让群众学法有“新课堂”。

一板一眼的法治宣传群众不爱看,就用微视频、VR、动漫等形式,让群众喜闻乐见。各地涌现“光影颂宪法”“书法说宪法”“法治村里话宪法”等特色活动,满足群众多种需求。

宪法带给浙江的,不只是深厚的法治基因与法治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法治建设进行专门论述,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浙江在2006年就率先开启法治中国建设在省域层面的实践探索,在新时代如何通过打造“宪法与浙江”金名片,助力更高水平的法治建设,是重要命题。

这要看到两个趋势。

一是浙江今年成为我国“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行动”唯一省域试点。深化法治建设,要将宪法学习宣传与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相结合。

试点启动以来,浙江将其列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借助这一契机,在制定省域标准上进一步破题,才能形成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浙江样板”,打造法治浙江建设标志性成果。

二是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法治建设尤其是法治宣传阵地要从线下向线上转移。

浙江在原有网络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健全数字法治体系,弥合数字鸿沟,才能持续为法治浙江建设提供动力。

还要关注两类对象:对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出台长效机制,带头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对青少年这个“最大希望”,提升法治教育水平,尽早形成法治观念。

优势资源也要充分利用。浙江是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的发源地,已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8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3721个。从民主法治村(社区)加快拓展到守法普法示范县(市、区),也是未来提升方向。

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不在于要让每个人对宪法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把宪法精神熔铸到头脑里,化成行动的自觉,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正是宪法的意义。

责任编辑:马玉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