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非遗进校园|课程创新着眼儿童,越剧传承生生不息

发布时间:2023-02-20 19:22:4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苏礼彬 报道)越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发源于嵊州,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发展壮大起来,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逐渐流行于全国,流传于世界。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上。浙江绍兴嵊州市越剧进校园实践案例获得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并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年会上发布。

作为越剧之乡,嵊州市人民政府一直致力于越剧这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越剧艺术学校,招收培养专业越剧人才;越剧博物馆,对全市人民开放;兴建越剧小镇、越剧艺术城;举办越剧文化节,开展越剧团定期下乡演出,增设越剧戏迷角;加大力度保护崇仁古戏台、越剧诞生地东王村……一系列举措的推进,构建了嵊州越剧保护传承的良好生态,为越剧进校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但同时,越剧作为地方戏曲,用越地方言进行演唱,相对而言,戏迷多为老一辈越乡人,在如今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人“感冒”的并不多。因此,越剧保护与传承是亟待重视的事情。越剧进校园,在越剧的保护与传承上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有意义。

城南小学,从建校开始,就开始“越剧进校园”的探索和实践,至今已坚持了20多个年头。20多年的坚持,成就了城南小学办学亮色。如今,城南小学已经是嵊州市越剧教育的龙头学校,“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中国戏曲小梅花培训基地”,这些年来,央视、人民日报等重量级媒体先后对学校的越剧文化传承作了专题报道,先后两任教育厅厅长来校视察,副省长成岳冲也来校调研,都对学校的越剧文化传承所做出的的努力做出了肯定。2018年11月,学校承办了“2018嵊州戏曲进校园现场会暨前沿论坛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校长来到嵊州,学校多层面为来宾们提供了“戏曲进校园”的“城南经验”,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一路行来,我们清楚地看到,越剧这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比如:越剧用方言进行演唱,然而孩子们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鲜少用方言;同时,从越剧内容看,讲述的多为才子佳人、朝堂风云、家长里短之故事,与儿童之生活相去甚远等等。因此,要使越剧戏曲艺术在小学校园里扎根,必须要有可以“落地”的载体,那就是——做适合的校本特色课程。

城南小学着眼越剧戏曲与“学校育人”的有效整合;专业戏曲与“孩童心性”有机接轨,坚持做适合儿童的特色课程,构建了独具城南特点的“越剧戏曲课程群”——

越歌悠悠→ 小学生学越剧→ 我爱越剧→趣味越剧→越韵古诗→越韵童谣

课程群每一门课程有着不同的特质,担负着不同的课程目标,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

一、“传承”为本——为越剧戏曲文化传承“立根”

越剧,作为传统戏曲文化的独秀一枝,我们积极发现有天赋的越剧苗子,培养有天赋的越剧苗子,为他们播下戏曲传承的种子,这是我们传承的“根”。因此,我们先后开发了《越歌悠悠》、《小学生学越剧》两门课程。

一方面,创立“小小越剧团”,招收一批有天赋、有基础的孩子,由学校两位有情怀、有专业能力的老师,从一招一式,唱念做打学起。同时,聘请省级非遗传承人黄美菊、绍兴市级非遗传承人裘珍媛与裘巧芳等为越剧指导老师进行定期指导。20多年来,学校培养出了30多位中国戏曲小梅花金花获得者,并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另一方面,择取经典的戏曲唱段,如《我家有个小九妹》《天下掉下个林妹妹》等通过音乐课让全校学生学唱,播撒越剧艺术之美的种子。

二、“拓展”为媒——为越剧戏曲文化播种“增趣”

传统戏曲有其专业性,对于现代孩子来说,既“陌生”又“高深”,仅靠学唱几首经典唱段,只能让孩子对越剧戏曲之美有所了解。同时,因其唱腔多柔美,男孩子演唱起来,总少了几分刚劲之气,多了几分扭扭捏捏。那么,如何让这朵美丽的花儿能够和美地开放在学生心中呢?

我们“拓展”戏曲文化元素,让孩子们“玩起来”——我们创立了“小梅花之歌”,从07年开始,作为校歌传唱至今;创作了融合越剧戏曲动作的课间操“越韵操”,从09年开始,作为特色课间操延续至今;从10年开始,开设了集探究、动手于一体的越剧特色的《我爱越剧》综合实践课程,从12年开始,又开启了基于儿童视角的《趣味越剧》课程,引导孩子将触角伸及越剧人物、越剧故事、越剧服饰等等。于是,在孩子们的手下,便诞生了漂亮的剧照,美丽的戏服、戏鞋和戏帽,美丽的手抄报等等。14年开始,学校将每年12月定为越剧节。越剧节中,学生开口唱越剧、动手绘越剧、动脑创越剧,并将所有成果进行全校性地展示与交流,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于越剧这一非遗的热爱。

2019年开始,学校在越剧教育中植入“STEAM”理念,增设“创意越剧节”,开启各种创意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与越剧相关的学习活动。如开启“绘中创”活动,进行越剧服饰创意模仿,越剧人物创新绘画,越剧环境创新设计,越剧元素生活用品创意设计等;开启“做中创”活动,搭建越剧小戏台,制作越剧小人偶;开启“唱中创”活动,开展视频制作多效演唱,趣味人偶创意演唱等活动;开展项目化学习,在“研学创作”中联创整合,如学校结合已有的80多首越韵古诗,选择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11首古诗,开展项目化学习研究,进行越韵古诗的视频配制、越韵古诗所描写地方的景点研究等等,形成了集越剧吟唱、古诗吟诵、祖国山河游览于一体的《唱越诗,游华夏》课程。

越剧从单一的“唱”到集“唱、绘、做、创”等的综合性“玩转”中,不断地走向儿童,越剧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城南学子中。今年,学校的选送的立体造型《一起去看戏》获得省一等奖。

三、融创为“径”——为越剧戏曲传承与创新“寻招”

1.“越韵+古诗”——寻求“戏韵+诗韵”的文化之美

为促进越剧艺术更好的传承,2015年开始,学校尝试越剧与其他文化的融合。15年到18年,在南京谢子华教授与竺小招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尝试越剧与语文跨界整合,将小学85首古诗分类,用不同的越剧流派演唱,实现传承越剧经典和发扬古诗文化的双赢,以此开发校本课程《越韵古诗》。

学校积极推进“越韵古诗”进课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越韵古诗”难易程度,进行梯度式安排,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在音乐课上进行“越韵古诗”学习。将“越韵古诗”作为课间音乐播放,并在每学期开展“越韵古诗”和越剧小明星比赛,承办嵊州市级越剧小明星比赛等等,以比赛促学习,以比赛促传承。

同时,学校有针对性地选择经典越韵古诗编排大型节目,全校推唱。如学校排练了大型集体节目《梅兰竹菊》,以《墨梅》《竹石》《画兰》《赠刘景文》四首古诗串联,引领学生吟唱。获得全国小梅花集体节目创新奖第一名,并被选送参加“梅花蓓蕾向阳开——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20周年进京汇报演出”活动,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除此之外,编排的《越韵古诗联唱》《剡溪蕴秀异》等节目均获得全国小梅花集体节目创新奖,作为学校的经典节目,被一轮又一轮的学生演唱。在一次次演唱中,不论是参加节目演出的同学,还是观看节目表演,清唱古诗的同学,都在声声越韵古诗中,将越剧种子深深扎根于心中。

经过3年时间的开发、实施和推广,“越韵古诗”已经被评为省第六届精品课程,课程纲要作为范例被收录进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的《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一书,创新做法分别被央视“朝闻天下”、中国文化报、浙江日报等重要媒体报道,也作为拓展性课程的典型在各级研讨会上作介绍,同时,“越韵古诗”也经由城南出发,在嵊州市各小学传唱,并对其他地区的课程开发影响深远。

2.“越韵+童谣”——寻求“戏韵+童趣”的德行之美。

我们的戏曲之所以经久不衰,传承至今,除了其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其间还蕴含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内核,以及越剧艺人薪火传承背后的勤奋刻苦、开拓创新,有着不可忽视的“德行之美”,因此,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戏曲文化传承的创新中渗透“立德树人”目标。

为此,我们开展了寻访越剧艺人,讲述越剧名家故事等人文活动。我们将越剧和德育巧妙结合,开发了行为习惯、公民道德、个人素养等方面为内容的“越韵好习惯童谣”——《就餐歌》、《读书三到》、《健康上网歌》、《学习习惯》、《志气歌》这五首童谣,被谱上越剧曲调,用轻松明快的“呤嘎调,尺调等吟唱。越韵童谣经由城南小学出发,广泛传唱,如今在嵊州市已经有64所学校,90个班级,3000多学生参与了越韵童谣的传唱活动,真正实现了让文化和德行教育融于生活,融于日常,让越剧传承的种子广泛播撒。

除此之外,学校还尝试进行越剧+情景剧的融合,进行“越剧童谣情景剧”的开发,2020年,尝试创编越韵童谣情景剧《听习爷爷的话》,获得绍兴市一等奖;2021年,该节目获得全国“小梅花集体节目”荣誉称号。

只有让越剧的种子从小在儿童心中扎根,越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才可见光明的未来。因此,城南小学一直着眼于儿童视角,挖掘越剧艺术本身内涵的文化元素、精神内核,不断走创新之路,进行课程开发,引领儿童在唱、绘、做、访、研学、创作等活动中,充分地“玩”转越剧,走近越剧,走进越剧,让越剧的种子扎根于儿童的心中,终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弘扬文化之美,这是我们教育人的“使命”和“责任”。因此,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基于“学校育人”整体思考,着眼儿童视角,继续深入越剧戏曲艺术本身,以创新视角、融创思维进行越剧课程的开发,推动越剧进一步走向儿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地方戏曲艺术的热爱;继续发挥越剧特色学校的辐射功能,经由学校的努力,让越剧传承的种子在千家万户播撒。

责任编辑:文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