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

岭水十年,“桥”见温岭

发布时间:2023-04-17 11:55:36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黄勇 报道 通讯员 陈远笛) “四山一水五分田”,山海之间的温岭自有它的水韵风情。

温岭地处温黄平原,陆域水网交织,富有水乡特色。在温岭的所有水系当中,金清水系发源于温岭与黄岩交界的太湖山东麓,东行经过新河、金清等平原河网地区,最后汇入东海,流域面积达到693平方公里,影响着大半个温岭。

桥,因水而建;水,因桥而美。桥,见证着山河沧桑,承载着历史变迁。金清港上横跨着的一座座桥梁,仿佛深情地老人,在殷切诉说着家乡的巨大变化。古桥的保护和金清港的建设相得益彰,成为大港之上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作为温岭排涝、航运的主要河道,金清大港曾以其富饶的水资源,丰厚的渔业馈赠,滋养了两岸农耕的繁荣,哺育了石文化的璀璨,更将温岭人敢闯敢干、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镌刻进澎湃的碧波中。

数百年来,自然环境不断变迁,使得河道淤泥日渐严重。每逢汛期,浅吟低唱的金清河水倏忽变得不羁,洪涝频频,天灾不断。治水之路历经艰辛,周而复始。河流的方向不曾改变,为治水而建的各类大大小小防洪调蓄之门,在不断地毁坏、重建之后,却依然屹立在金清大港之上,成为河流最忠诚的守护。

位于城北街道的琅岙桥正是温岭闸桥的典型。根据《光绪太平县志》载,琅岙桥原为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琅岙闸,后因此闸有碍排涝,改闸为三孔石拱桥。从空中俯瞰琅岙桥,平桥与拱桥的设计无缝连接,别具匠心。漫步其间,仿佛开启了一座从古通今的时光隧道。彼时的河岸早已变了模样,可从新桥和旧桥共存的新貌中,我们依然能探究其繁华昌盛的过去。

琅岙桥上雨雪风霜的印刻,见证了城北人近水而亲水,并立志治水的决心。选聘“河长”,对域内水系分段管理,建立了常态化的水体保护监管机制;持续开展“金清水系十大专项行动”,扎实推动河道“四乱”整治,进一步净化河网生态;在全域范围内挖渠埋管,实现雨污分离,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在水体优化的基础上,城北街道进一步建设水体景观。景观公园、休闲步道、骑行绿道星罗棋布,构成全域生态景观带。

2006年,一项温岭水利建设史上最具气魄和胆识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治水工程——金清新闸排涝二期工程徐徐拉开了帷幕。工程全长17.998公里,始于泽国镇洪家村,止于滨海镇新金清闸。涵盖涝区中心至新金清闸17.998公里河道疏浚拓宽和新河镇渡南头558.89米分流河道拓浚、400.7万方淤泥处置,河道两岸护岸砌石,建设沿途跨河桥梁11座、沿堤桥梁4座,除险加固新金清闸和新建套闸工程。它的建设,使得金清大港河道增宽1.5倍,平均宽度达115米;水体蓄积量增加600万立方米。洪涝不再成为温黄平原的心腹之患。

十多年风雨铿锵,金清港恍如破茧化蝶,重获新生。

在温岭的新河镇,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石桥,俗称寺前桥,又称金清大桥。石桥连接老街,南北两端建有桥亭,亭上设有匾额,南曰“人无病涉”,北曰“水不扬波”。桥亭常常举办“桥头亭读书会”,吸引了不少老者、青年前来回忆往昔,感受历史的厚重。

古寺前桥横跨在低吟浅唱的金清港上,水美、江美、桥也美,桥上那青石板路被行人的足履磨得“珠圆玉润”。“桥上这一道道车痕,都是新河长屿石文化‘走出去’的印记。”新河镇草根讲师李小咸告诉记者,寺前桥不仅是浙江东南沿海一带的大型五孔券桥,更是温岭历史上最长、最美、最重要的桥梁之一。过去,寺前桥作为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水路四通八达,寺前桥汽船埠头汽笛声声,一时繁华无限。随着披云大桥和锦绣大桥的陆续建成,水路很快走向衰落。当繁华不再,寺前桥却带着独特的历史气息和江南韵味,在时光中静然守候。

然而,记忆中清净甜润,可以用来饮用、洗涤、浇灌的金清水,却因沿岸企业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加上河道淤泥沉积、河面垃圾漂浮而变得浊浪滚滚、臭气熏天。“小时候在桥边的渡南头小学(现新河镇文技校)读书,经常和同学一起下河游泳,可舒服了。但后来就不行了,都是垃圾漂浮着,水质恶化严重。”村民颜维富说,从30年前的一湾绿水绕城来,到20年前无人靠近的“黑臭河”,他亲眼目睹河湖失治带来的影响,心痛却无能为力。

2013年初,浙江省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温岭痛下决心切断污染源,加大清淤力度,不断疏通金清水系的“毛细血管”。新河镇也陆续开展“三改一拆”、截污纳管、疏浚河道、清理淤泥等行动。实施沿河挂壁式截污管网建设,将环城河沿线160个排污口末端截污,巧妙解决管网铺设的空间问题。同时,建立“河长制”、河道保护队、污水处理厂等河道保洁长效机制。通过注重生态和美化功能的打造,构筑亲水文化,采取截污、植绿、保洁等举措,进行精准治水、生态治水,使金清大港恢复了水清岸绿的景象。

污水荡涤,江水转清。短短10年,“牛奶河”“黄淤河”“黑臭河”大变样。“儿时的记忆又回来了。”颜维富说,现在两岸居民临水而居,日子过得恬淡悠然。

古桥“颐养天年”,新桥又闻车马喧。如今,古寺前桥和新建的披云大桥两两相望,遥相呼应。古桥桥身倒映在水中,与周围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若隐若现。悠闲散步的老人、沿河跑步的年轻人、三三两两追逐嬉戏的孩童,加上蜿蜒的绿道、抽芽的绿叶、清澈的河水……这一切,构成了金清大港两岸幸福和谐的生动画卷。

在新河镇六闸潮村的村口,有一座永乐大桥。相较于琅岙桥和寺前桥,永乐大桥1997年才因河道拓宽而兴建,是一座“新桥”。凡入村,必先登桥观水,这似乎也在预示着这个村庄与水的不解之缘。

淳熙九年(1182年)7月,朱熹巡视历至黄岩(当时温岭隶属黄岩),提出“唯水利修,则黄岩无水旱之灾;黄岩熟,则台州无饥馑之苦”,并兴建迂浦、金清、长浦、鲍步、蛟龙、陡门六闸,修理三闸。为纪念朱熹曾在此地治水造闸,村民们在村内的治水广场上修造了一座七米多高的朱熹雕像,广场内侧的5面玻璃钢雕塑也分别记录了朱熹治水的典故,与4根寓意春夏秋冬的石柱相结合,不仅是对千年来水文化的传承,更体现了六闸潮村一年四季治水护水的决心。

站在永乐大桥上,碧波荡漾,水面辽阔。温岭市水上运动中心静静地坐落在岸边,赛艇队的队员们得以在更宽阔的天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当天,正赶上新河消防应急救援中队在水上开展防汛应急救援培训,色彩缤纷的快艇驰骋在碧绿的水面,几只白鹭飞翔其间,别有一番好景致。长1800多米、宽约10米的沿岸生态漫步道,亲水平台、绿化、景观照明把河岸打扮得美轮美奂。三五成群的村民或散步闲聊或跑步健身,惬意舒适。

永乐大桥不远,就是新河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每天能“吞”下8000吨污水,并为金清大港补给6500多吨清流。极大地改善了周围水体环境,对治理水污染,保护当地流域水质和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质好了,环境也变好了。我现在经常来这里钓鱼,一天下来能钓个两三斤。”村民陈卫自豪地介绍,村内的沿江漫步道每隔几步就是书形的小石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依河而生的六闸潮村人,用擅长的雕刻手艺,叙述着“五水共治”的生动场景和重要意义。在这里,当地人的生态意识被逐渐唤醒,全民治水的氛围浓郁。

南宋诗人戴复古曾在六闸潮村一带写下诗句:“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恰似如今的金清大港,在“碧波清流千帆过”的繁华过后,好似一条缎带蜿蜒伸展,绽放在温岭版图之上,成为一缕更写意的风景。

桥,还在一年四季守望着。听,桥下传来鸣琴一般淙淙的水声。

金清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温岭人,而金清大港上的那些桥,对每个温岭人来说,都或多或少有着深刻的意义和难舍的情感。古桥见证历史沧桑,新桥折射时代发展。一江清流送大海,温岭的治水工作由表及里,由内而外。

10年来,温岭深入实施“清三河”“剿灭劣Ⅴ类水”等一系列治水行动,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和“美丽河湖”建设,水环境质量在人民群众的见证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截至2022年底,温岭县控以上断面功能区达标率100%,优良率71.4%,分别同比上升14.3和21.4个百分点,其中省控及以上断面功能区达标率为100%,优良率为66.7%。金清水系考核居台州第一,33条支河水质全部达Ⅳ类及以上,优良率为51.5%。自“五水共治”以来,温岭建成主干污水管网689公里,污水处理能力从13.79万吨/日提升至29.84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从2015年的54.96%提升至2022年的79.44%,县控及以上断面功能区达标率从2016年的23.08%提升到2022年的100%,优良率从2016年的23.08%提升到2022年的71.4%,创历史新高。

金清澎湃,尽显水乡柔情。如今的金清大港,河道整洁,水清鱼跃,悠悠江水汩汩流淌,仿佛在说着昨日的治水故事……

责任编辑:马玉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