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

做好垃圾分类这道必答题江浙沪各出妙招 难点还有不少

发布时间:2017-12-23 12:25:04 推广 来源:人民网

  做好垃圾分类,要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应对挑战。人民视觉

  江浙沪是我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展较快的区域。近日,记者参加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采访活动,走访江浙沪一带,了解各个地区推进垃圾分类的方法和进展,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建立“绿色账户”,分类简单易懂

  垃圾分类到底怎么分才能取得好效果?

  上海创新机制,激发居民积极性。为鼓励分类,徐汇区梅陇三村小区建立了“绿色账户”,居民每次分类投放垃圾后刷卡积分,一次10分,一天最多积20分。分数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去小区内的兑换点兑换洗洁精、饮料等生活用品。这些物品由政府购买服务的第三方公司提供,补贴与废品回收市场之间的差价,以保证机制长效运行。

  小区还成立了一个名叫“绿主妇”的公益组织,帮助大家更好地节约资源。“我是‘绿主妇’的一员,我们平时会提醒居民做好分类。比如,把厨余垃圾放到标着‘湿垃圾’的桶里,但是盛放这些垃圾的塑料袋不能一起扔进去,而要丢进‘干垃圾’桶里。”居民周宝娣告诉记者,大家发现垃圾分类能改善环境,还能兑换奖品,学会之后也不麻烦,就有了积极性和自觉性。

  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介绍,目前上海有500万户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其中400万户有“绿色账户”。“解答垃圾分类这个‘老问题’,要有新思路。‘绿色账户’就是个巧办法,将分类的努力变现,成效大家共享,公众自然有意愿主动分类。”

  浙江金华分类简单易懂,增加投放便利性。在金东区厅上村,每家每户门口都整整齐齐摆放着两个垃圾桶。绿色的垃圾桶上标着“会烂”,用来扔剩饭菜、菜叶等会腐烂的垃圾;橘色的标着“不会烂”,用来扔纸类、玻璃、金属等废物。金华在农村推行“二次四分法”——“二次”就是分为“会烂”和“不会烂”,“四分”意味着再次分类,将“不会烂”再分为可卖的、有毒有害的。这种分类方式简单易懂,村里还设立了保洁员对再次分类把关。

  “分得细虽然有其益处,但从简单的分法着手更实际,太复杂了老百姓搞不清楚。农村产生的垃圾和城市不一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简单一点,参与分类的人就能多一些。”金华市政协主席陶诚华告诉记者,目前,经过“二次四分”,能做到垃圾减量80%—90%。此外,金华市政府为60万乡村居民投入1.8亿元建堆肥房、垃圾场,分类并不会增加农民经济负担。

  江苏南京加强科学处置,提升分类有效性。小区居民或单位淘汰的桌椅、柜子等也有去处。记者看到,在雨花台区垃圾分类贮存分拣中心,工人们正忙着拆解木头桌子、床垫,力争为每一种材料找到再利用的渠道。

  效果初步显现,垃圾仍在增加

  推进垃圾分类带来的环境改善非常明显。

  梅陇三村是个有1300多户人家的老公房小区,在没进行垃圾分类之前,居住环境并不令人满意。20年前搬到这里的周宝娣对此颇有感触:“菜叶子、废瓶子都乱扔,垃圾桶附近脏脏的,到夏天有味道,老小区的环境想搞好可不容易啦。”推行垃圾分类后,小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垃圾桶和垃圾回收站附近不脏不臭,楼道、单元门口和小区地面干净整洁。“别小看垃圾分类,能让老小区焕发光彩。”她说。

  金华市塘雅镇居民,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4年前我看到的塘雅镇,环境脏乱,乡亲们也缺乏垃圾分类常识。”陶诚华回忆道,那时的垃圾是“户集、村收”,但户到村之间的环节出现了问题,有些村民自觉性不够,经常发生运输途中把整车垃圾倒到路边或河里的情况。采取“二次四分”垃圾分类方法后,村里的小河、水塘变得清澈。行走在村子里,路面干净整洁,看不到垃圾、闻不到臭味,路边清新的花草香气沁人心脾。

  “塘雅镇大变样了。老乡跟我说,以前因为垃圾遍地,白天不敢开窗,而现在环境特别好,晚上不想关窗。”陶诚华说。

  垃圾分类处置得当,资源化再利用,不仅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也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上海文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元晖告诉记者,公司自主研发的技术能将餐厨垃圾的55%转化为肥料,销路很好。并且做到了“不臭、不黑、不吵”,周边村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可以随时查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还在持续增长。要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解除“垃圾围城”的威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是一条必由之路。

  时光辉表示:“上海市现在平均每人每天产生0.8公斤垃圾,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垃圾处置能力必须要跟得上、兜得住。”在他看来,一旦垃圾处理系统崩溃,大家都会受影响,涉及千家万户。垃圾分类也许平时看起来不是个大问题,但实际上非常重要。

  “垃圾分类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需要凝聚全社会共识,走好分类之路。”江苏省副省长蓝绍敏说。

  分类知易行难,推行还须攻坚

  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了推行垃圾分类的成效,同时了解到面临的难题。

  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仍需加强宣传,提升公众自觉性。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宋如亚认为,垃圾分类过程中最难、最不可控的,依然是分类投放这一环节。

  “先要让大家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然后还得帮公众理清该怎么分,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有害的,‘其他垃圾’都包含什么。这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常态化科普宣传和全链条治理,帮助大家知道、做到。”宋如亚说,“政策强制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只有习惯成自然,才能长久。”

  在金华市的几个村子,记者看到了张贴在显眼位置的“红黄榜”,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村民会上“红榜”,做得不好则进“黄榜”。陶诚华表示,农村是熟人社会,村民都好面子、有荣辱感,上一次黄榜觉得很丢脸,接下来就会努力做好分类,改掉陋习。但城市的氛围不同,想让城市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需要推行新举措,耐心科普和引导。

  垃圾回收体系亟待健全,避免“前端细分类,后端一锅烩”。“别看现在分得这么好,运到垃圾回收站是不是又都混在一起了?”采访中,居民不时发出这样的疑问。对此,宋如亚表示,关键环节如何有效衔接是下一步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江苏将陆续淘汰设施陈旧的小型中转站,建设一批集分拣、垃圾中转等功能为一体的设施。

  针对“垃圾分,混装运”的顽疾,浙江省杭州市的“药方”值得借鉴。今年4月开始,杭州把垃圾运输车辆刷成与分类桶一致的颜色,绿色车辆只运输生活垃圾,黄色车辆运输其他垃圾,白色车辆负责混合垃圾。杭州市城管委副主任彭保华表示,从车辆颜色上进行区分,方便群众更好地监督。

  杭州2010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快速铺开后车辆跟不上,出现前端分类、中端混运的情况,影响末端处置效果,而且挫伤群众积极性。“我们从今年开始下大力气整治运输车辆,完善收运体系。采取‘桶车对接、车车对接、厢车对接’的方式,确保全程分类,收集、运输、处置,一个都不能少。”彭保华说,“下一步对垃圾回收体系的监督会更加严厉,一旦发现运输企业和人员有违反分类标准的行为,会进行相应处罚。”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王云龙表示:“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人、天天、处处,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知易行难,贵在坚持。”

  记者手记】垃圾分类的“种子”生根发芽

  在南京一处小区的垃圾分类兑换点,一位妈妈带着刚满一岁的宝宝,咨询怎么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她笑着对记者说,下一代心里也埋下了垃圾分类的种子,“我的大女儿在学校学到垃圾分类知识,回到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主动分类的意识已经在她心里生根发芽,有时保姆忘记分,她看到了还会提醒。别看我的小女儿才一岁,耳濡目染之下,也知道垃圾不能随便扔。”

  江浙沪之行,让记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推进垃圾分类需要形成合力,既要有政府层面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也要公众增强环保意识、主动参与,企业积极配合。虽然推广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挑战,虽然见效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可能存在反复,但只要想方设法、大力推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就会看到收获的希望。

  11月30日,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指出,先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46个城市均已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有12个城市已有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有24个城市已出台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垃圾分类离我们的生活又近了一步,将为美丽中国增添更多亮色。

责任编辑:钟报国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