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狂风呼啸,台风“丹娜丝”裹挟着自然的威势直扑沿海。在这场人与自然的博弈中,临海市以“风雨为令”,以“五维发力”织就防汛抗洪的“安全网”,用担当与智慧书写了一曲守护生命的壮歌。
当“丹娜丝”尚在远海徘徊,临海的防汛战鼓已擂响。临海市以“正面登陆”的高标准严阵以待,4682名防汛责任人如棋子般精准落位,将责任压实到每一寸土地。城市内涝防范中,129处地下空间、88个无物业小区的挡水板与水泵严阵以待;3辆排涝车如“移动堡垒”提前驻守易涝点;4座水库、城区水闸以“预排预泄”的智慧,为城市腾出防洪“缓冲区”。更令人瞩目的是,大田桥区域依托《“1618”洪涝救援指挥工作方案》,将2.5平方公里的管控区划分为6个救援单元,320名救援人员如精密齿轮般协同运转,让每一处风险点都在“保护罩”之下。
海面波涛汹涌,海域安全是防汛的重中之重。787艘渔船全部归港避风,22艘无动力船舶、施工船用加固的缆绳与狂风较劲;3条航线、4个海上施工项目按下“暂停键”,4艘交通船载着人员安全返航。沿海17条海塘的19处口门,5处已紧闭,其余加强巡查,誓将风浪挡在“门外”。
风雨中,最温暖的画面是“逆行”的身影。1184名海上施工者、养殖户、游客被安全转移至283个规范化避灾安置点;201户C、D级危房腾空,7支城门封堵队伍携4万个编织袋沙包严阵以待。一位被转移的老人含泪说:“政府比我们更早想到风险,比家人更急着护我们周全。”
793部卫星电话、958台发电机、861台水泵——“防汛三大件”全部调试到位;91支应急救援队伍、170艘冲锋舟如“战舰”列阵;32万条预警信息通过“村村通”广播穿透风雨,将防台知识送入千家万户。这不仅是物资的储备,更是信心的传递。
风雨终将过去,但临海市用行动镌刻下的抗洪精神永不褪色。从“人防”到“技防”,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他们以“五维发力”的智慧与担当,筑起了一道冲不垮的“安全堤”。当阳光穿透云层,临海这座古城正以更坚韧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明天。(叶婉贞)
责任编辑:张卫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