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建设” 而是系统的 “运营”。浙江以 “千万工程” 为起点,率先突破 “重建设轻运营” 的传统模式,将 “运营前置” 理念贯穿乡村发展全周期 —— 即在规划阶段就明确市场定位、业态组合、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资源整合、业态创新、文化赋能、数字驱动实现 “资源 - 资产 - 资本”的价值转化。从武义养生旅游的标准化输出到松阳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从景宁畲族文化的总部经济到青田 “景城一体” 的城乡融合,浙江经验的核心在于:以运营思维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让乡村从“被动改造”走向“主动发展”。
通过解析浙江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提炼“运营前置” 的实践范式,并结合池州资源禀赋,提出针对性建议,为长三角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参考。
一、浙江经验:运营前置的多元实践与创新范式
(一)养生文旅产业化:“标准引领+会展驱动”养生武义模式
武义作为“中国温泉之城”,以“运营前置”重构养生旅游生态,其核心抓手是 “标准制定 + 平台搭建”。2018 年发布的《养生旅游武义宣言》,首次明确 “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科技为翼” 的养生旅游发展准则,形成涵盖温泉疗养、森林疗愈、中医药膳等 8 大领域的行业标准体系,避免同质化竞争。在此基础上,武义连续举办 12 届国际养生产业博览会,吸引 20 余个国家的 300 余家企业参展,促成“温泉 + 中医药”“养生 + 研学”等跨界合作项目 47 个,带动全县养生旅游收入年均增长 18%,2024 年接待游客超 12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156 亿元。
运营逻辑:通过“宣言定标准、展会聚资源、产业建生态”,将分散的养生资源转化为系统的产业竞争力。例如,武义清水湾温泉度假区在规划时即引入中医养生研究院,配套建设温泉理疗中心、药膳研发基地,形成 “白天体验温泉疗养、夜间参与养生论坛” 的全链条体验,实现 “游客变消费者、消费者变传播者” 的闭环。
(二)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国家传统村落公园”的保护与运营
松阳拥有71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国县域之首。其创新之处在于跳出“冻结式保护”误区,以“国家传统村落公园” 为载体,将运营思维植入村落保护:划定 “核心保护区 + 缓冲发展区”,核心区保留夯土民居、古道古树等原生风貌,缓冲区内引入“云上平田”民宿集群、“契约博物馆”等业态,让村民通过房屋租赁、手工艺销售获得持续收益。
松阳的关键举措包括:一是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云上平田”,对古民居进行 “微改造、精提升”,保留木构原貌的同时配备现代设施,单栋民宿年均收入超 50 万元;二是举办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国际论坛”,发布《松阳宣言》,吸引建筑师、艺术家驻村创作,形成 “建筑研学 + 民宿体验” 的特色 IP;三是建立 “村落运营联盟”,统一营销推广,2024 年传统村落接待游客 89 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 1.2 万元。
运营逻辑:将传统村落视为“可运营的文化资产”,通过 “保护 - 活化 - 增值” 的递进式运营,实现 “保护促发展、发展反哺保护” 的良性循环。
(三)民族文化赋能:景宁“全国畲族文化总部”产业化路径
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以“全国畲族文化总部”建设为抓手,打破 “文化展示 = 旅游” 的浅层模式,构建 “文化 IP - 产业载体 - 市场输出” 的运营体系。其核心做法包括:
文化总部聚合优势。建设畲族文化产业园,集聚全国畲族非遗传承人、文创企业38 家,开发“畲族银饰 DIY”“三月三节庆 IP” 等产品,年销售额超 8000 万元;
节庆市场化运营。将“中国畲乡三月三” 节庆交由专业公司策划,引入实景演出、民族体育赛事、电商直播等业态,2024 年吸引游客 32 万人次,带动消费 2.8 亿元;
文化标准输出。制定《畲族文化旅游服务规范》,向福建、广东等畲族聚居区推广运营模式,实现“总部 + 分支” 的品牌连锁效应。
运营逻辑:以“文化总部”为枢纽,将分散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标准化、可复制的产业产品,形成 “文化引领 - 产业跟进 - 市场反哺” 的闭环。
(四)区域协同运营:从“单点突破”到“带区园联动”
浙江通过“带区园战略” 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乡村资源的跨区域整合,乡立方集团的 “五朵金花” 与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是典型代表。
乡立方集团“五朵金花”与“带区园战略”实践成果丰硕。以萧山横一村、海宁博儒桥、临海溪望谷等为节点,构建 “乡村科创产业功夫示范带”。横一村聚焦“稻 + 柿”农业 IP,通过“嗨稻星球”“未来大地”品牌运营,整合研学、露营、农产品加工等业态,村集体年收入从 39 万元跃升至 510 万元;海宁博儒桥村以“四共四筹”机制(共商筹智、共建筹资等)整合 5 个行政村资源,建设共富大棚、农播中心,2024 年片区旅游收入超 1000 万元;溪望谷则依托梯田资源,开发“农耕研学 + 星空露营”产品,成为长三角亲子游热门地。“带区园”通过统一品牌、共享渠道,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
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乡村科创产业共富示范带异军突起。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核心,串联 9 个行政村,运营逻辑是“遗产保护 + 科创赋能 + 业态融合”。修复古堰坝的同时,引入“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通过5G智慧养殖、猪肉主题民宿等业态,带动 300 余人就业,村集体年均增收 1300 万元;同步开发“天然浴场”“堰坝夜游”“非遗婺剧体验”“发明研学”项目,2024 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实现“水利遗产→文旅资产→共富资本”的有效转化。
(五)流量运营与艺术赋能:浦江上河村与西湖外桐坞村的实践
浙江擅长通过“事件营销 + 业态迭代”创造持续流量,浦江上河村与西湖外桐坞村展现了不同路径的运营智慧。
浦江上河村由浙江焕景艺创公司运营。2016 年以 “三个小孩大搜救” 事件塑造 “大爱” IP,2017 年引入焕景艺创公司,打造 “诗人小镇” 品牌。通过开发鱼鳞坝、玻璃滑道等网红项目,结合 “诗歌节”“非遗市集” 等活动,2024 年游客量达 270 万人次,旅游收入超 3 亿元。其运营关键是“流量转化”,将瞬时热度通过业态固化(如民宿集群、文创商店)转化为持续消费,村民房屋租赁年收入最高达 20 万元。
西湖外桐坞村“国际艺术村”出奇制胜。通过“艺术家驻村” 计划运营文化资源,村集体统一收储闲置农房,以低于市场价 的租金吸引170位艺术家入驻,形成油画、雕塑等工作室集群。同步开发 “艺术体验课”“作品拍卖会” 等业态,村民人均年收入超 7 万元,实现 “艺术赋能→业态升级→村民增收” 的闭环。
(六)景城一体化:青田的城乡融合运营
丽水青田以“华侨之乡”为特色,打破“乡村与城市割裂” 的传统模式,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运营逻辑是“城市资源下乡 + 乡村资源进城”。将县城的华侨资本、消费市场与乡村的田园风光、特色农业对接,建设“侨乡农品城”,实现农产品直供城市;同时开发“华侨故里游”线路,将乡村民宿、红酒庄园与县城的侨乡博物馆串联。旅游口号是“走遍世界,家在青田;步入青田,体验世界”。2024 年城乡旅游收入占比达 1:1.2,形成“城带乡、乡促城”的良性互动。
二、浙江经验的核心启示
(一)规划阶段即植入市场思维
浙江乡村在规划初期就明确“为谁运营、运营什么、如何盈利”,如武义养生旅游先制定产业标准再建项目,松阳传统村落先确定 “保护 + 运营” 主体再启动改造,避免 “建完即闲置” 的浪费。
(二)业态设计注重“体验化 + 特色化”
拒绝同质化观光,强调深度参与:横一村的稻田研学、外桐坞村的艺术创作、景宁的畲族节庆,均以“体验感” 提升消费粘性,形成独特记忆点。
(三)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共建共享”
通过股权众筹(博儒桥共富大棚)、房屋租赁(松阳古民居)、业态分红(白沙溪商户联盟)等方式,让村民从“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保障运营可持续。
(四)数字技术提升运营效率
从青田的侨乡农品城电商平台到横一村的“嗨稻星球”线上预订系统,数字技术实现“精准获客、智能管理、高效转化”,降低运营成本。
(五)文化IP 强化品牌辨识度
无论是松阳的传统村落、景宁的畲族文化,还是上河村的“诗人小镇”,都通过文化 IP 塑造独特性,避免 “千村一面”,形成品牌溢价。
三、池州乡村振兴的路径建议
池州拥有九华山文旅资源、尧舜文化底蕴、生态康养优势,可借鉴浙江“运营前置” 经验,重点打造 “两带、两园、两祭” 工程。
(一)打造“双带驱动”的科创产业新格局
贵九乡村文旅科创产业示范带。借鉴金华白沙溪“遗产 +科创”模式,以贵池区为起点、九华山为终点,串联杏花村、平天湖、马衙、墩上、庙前、九华乡等节点,构建“科创 + 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带。引入智慧农业项目,在贵池新河村建设“5G 数字农场”,实现水稻、茶叶种植全程可视化,开发 “云端认养” 体验;打造文旅科创节点,在九华山麓全面激活柯乔文化、王阳明文化、龙冬花劳模文化以及青阳腔和罗城民歌等艺术资源,建设“中医康养科技体验馆”,通过 VR 技术还原佛教大愿文化场景,配套发明研学课程;建立运营联盟,整合沿线村庄、企业、景区资源,统一品牌营销,参考乡立方“带区园战略” 实现协同发展。
青石康养科创产业共富示范带。对标武义养生旅游模式,依托青阳县和石台县“中国天然氧吧”资源,打造 “生态 + 康养 + 科创”示范带。制定康养产业标准,擦亮九华黄精品牌,创建九华黄精产业示范园。发布“池州康养服务宣言”,规范森林疗愈、中医理疗等服务流程;举办九华黄精康养产业博览会,借鉴武义国际养生产业博览会经验,吸引长三角康养企业入驻,形成“展会 + 产业”生态;开发系列化高品质康养产品。在九子岩景区建设“康养科创中心”,研发药食同源产品,联动民宿推出 “疗养套餐”。
(二)建设“两园”激活文化与资本联动新动能
创建“企业家精神家园”。参考青田景城一体化思路,整合贵池文化资源与城市资本,在梅隆园林打造“创业文化 + 产业孵化” 平台。修复徽商故居,改造为“徽商博物馆”。展示池州企业家创业史,配套“创业沙龙” 空间;设立乡贤基金。吸引池州籍企业家返乡投资,支持乡村项目运营,参照博儒桥“四共四筹” 机制分配收益;举办 “企业家峰会”:每年秋季召开,发布“池州乡村振兴投资白皮书”,形成资本集聚效应。
创建梅龙园林“生态艺术园”。借鉴外桐坞村“艺术赋能” 经验,引入艺术团队改造梅龙园林周边村落。实施艺术家驻村计划,提供场地补贴吸引雕塑家、画家入驻,打造“园林艺术工作室”;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结合园林景观设计“发明研学课程”“非遗手作课”,吸引年轻客群;强化运营主体,引入专业团队(如浙江焕景艺创公司)负责整体策划,确保业态持续迭代。
(三)以“两祭”塑造文化 IP,带动文旅新消费
实施公祭尧舜,打造“寻根文化” 品牌。发挥东至县尧舜文化独特优势,借鉴浙江缙云公祭黄帝的成功经验,参考景宁畲族文化总部“IP 产业化” 路径,以东至县尧渡镇为核心,系统运营尧舜文化。规范祭祀仪式,制定《尧舜公祭大典规程》,融入乐舞、礼仪等非遗元素,提升仪式感;延伸研学业态,建设“尧舜文化研学基地”,开发“农耕体验 + 道德讲堂” 课程,吸引中小学研学团队;实施品牌联动,与九华山佛教文化、杏花村诗文化串联,形成“寻根 - 礼佛 - 诗意”国际化高品质旅游线路。
公祭柯乔,活化“民族英雄”IP。借鉴松阳传统村落“文化活态传承”经验,以柯乔文化园为载体,打造沉浸式历史体验项目。实施发明研学课程开发,以柯乔汉江治水和海防故事(国家级非遗)为蓝本,在古村落中设计实景剧情,游客参与发明研学深度体验;强化文旅商品转化,推出柯乔主题文创(如兵器模型、研学成果),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配套节庆运营,将公祭活动与“池州民俗节”结合,引入美食市集、民俗表演,提升群众参与度。
结论:战略谋划运营前置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浙江经验表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运营前置”—— 以市场思维盘活资源,以系统思维整合优势,以创新思维塑造价值。池州乡村全面振兴应立足自身禀赋,将战略谋划“运营前置”贯穿规划、建设、发展全周期,通过“两带驱动、两园赋能、两祭铸魂”,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乡村全面振兴的“池州样板”。(张跃西)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