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钧
香榧是诸暨的传统产业,以“枫桥香榧”享誉国内外,具有历史最久、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科研最深的产业优势。1997年诸暨被命名为“中国香榧之乡”,2001年再次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经济林之乡—中国香榧之乡”,列为“全国林业(香榧)标准化示范县”,2004年评为“浙江省效益林业十大示范基地”,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香榧之都”,2009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浙江诸暨香榧国家森林公园”。2013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核心区在赵家镇。2014年10月,香榧树正式确定为“绍兴市树”。
一、香榧产业的现状
1、资源情况
诸暨枫桥香榧又名细榧,为至今唯一的香榧良种,目前全市共有香榧面积14.2万亩,盛产期香榧面积3.5万亩。全市百年以上树龄的香榧古树4.1万株,占全国香榧古树的60%,主要分布在赵家、东白湖镇海拔300-800米的崇山峻岭间。香榧干果年产量一般达到700吨左右,古树香榧产量占全国古树香榧总产量60%左右,年产值近3亿元,香榧及相关产业年总产值超5亿元,被浙江省农业吉尼斯认定为全省最大的香榧生产县市。按照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强基地建设,实行区域布局。目前全市共有省级香榧产业主导示范区2个,省级香榧特色精品园4个,绍兴市级香榧农业园区12个。榧农收益较高,香榧主产区人均收入仅香榧一项就达2~4万元,其收益远远高于“一亩山万元钱”。以赵家镇外宣村为例,该村盛产香榧的种植面积为400m2/人,该村2015年香榧人均产量为1000斤(青蒲),以每斤23元计算,人均产值2.3万元。2016年香榧人均产量为2500斤(青蒲),以每斤16元计算,人均产值4万元。2017年香榧人均产量为1500斤(青蒲),以每斤22元计算,人均产值3.3万元。
2、品牌建设情况
随着香榧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明显,香榧加工企业的商标意识增加,品牌大量增加。1994年以前诸暨市香榧没有注册的商标品牌,统称“枫桥香榧”,1994年6月赵家镇工贸实业总公司申报注册诸暨市第一只“枫桥”牌香榧商标,开始进行规模化加工生产,至1999年还只有枫桥、阿土、榧皇、老何、冠军等不到10家企业和商标,至2017年底全市现有从事香榧加工的企业50余家,冠军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省老何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我国最大的香榧加工企业,年产值都在5000万元以上,冠军集团被评为全国重点林业龙头企业。我市现有“国家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8只,“有机食品”3只,“绿色食品”4只,5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3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5家企业通过了HACCP认证、3家企业通过了GMP认证及中国环境标志认证。
3、香榧开发情况
近几年在香榧深加工方面发展较快。冠军集团依托浙江农林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技术团队,开发出了“香榧酒”和从香榧种仁里开发出的健康营养油以及生命保健液体胶囊,还从假种皮中提炼出了可用于抗癌药的“白卡丁”和“精油”,冠军集团与韩国SA集团合作开发香榧衍生品,2018年3月已经进入投产期。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以赵家镇为主要外景地的影片《只要我们在一起》已入围首届柏林华语电影节,以赵家古香榧林为主要取景地的影片《噩梦猎人》、《武松》等多部影片已上映,东白湖也成为影视剧拍摄的热门取景点,影视基地等文化时尚产业正逐步融入。另外,依托古香榧林资源,以香榧为特色的榧乡生态旅游也受到市内外游客的追捧,东白湖、东和、赵家等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东白湖镇的万亩油菜花盛开时花如海人如海,东和乡的“春风十里”项目成为新网红,赵家镇每年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超亿元。
二、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香榧的产量诸暨难称老大。近些年来,周边县市新昌、临安等,甚至安徽、江西等周边省份都掀起了香榧种植的热潮,香榧基地呈几何级扩张,诸暨香榧的产量在全国香榧产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香榧的销售难有突破。香榧基于其小众型和限量型,销售的范围和方式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近年来所谓的农民致富 “新三宝”之一的农村电商局限性也比较大,销量没有大的突破,香榧产品并未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各民众的认可。香榧的生产经营模式难有创新。在香榧的种植、培育、采摘、加工上,还是以户为单位分散管理,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经营管理依然处于较初级阶段。香榧的深度开发上难有实质性进展。虽然“香榧精油”、“香榧皂”、“香榧酒”、“香榧糕点”等香榧概念产品已有多种,但真正在市场上销售的除了香榧果以外仍极其稀少,科技力量的运用还远远不够。
1、基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低,年产量悬殊。
香榧的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很低,基本上都是分户生产。古香榧树的所有权归村集体,管理权和收益权分属每家每户。诸暨的榧农,一直延续几千年来的生产经营模式,自家施肥,自家管理,自家采摘。一直到采摘以后,才分化成两种情况:出售青蒲或自己炒制。香榧基地的经营水平虽比周边县市高一些,但集约化经营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原因分析:一、现有收入不错。按照目前的香榧价格,榧农的收益相当可观,以赵家镇外宣村为例,该村盛产香榧的种植面积为400m2/人,该村近几年人均收入约4万元。二、龙头企业引领乏力。虽然有冠军、老何等龙头企业,但是比起真正有实力的上市公司大集团还有很大差距。三、思想相对保守。香榧产区老百姓对于集约化经营的认识还远远不足,没有尝试到集约经营的甜头,不敢创新。
2、成本居高不下,竞争没有优势。
香榧干果的价格,最高曾卖到400.00/400克,近年虽有下降,但仍在100.00/400克以上的高位。香榧可以说是最贵的干果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导致百姓的接受度较低,“八项禁令”甚至基本作为礼品畅销,现阶段价格虽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消费者还是认为价格偏高。
原因分析:香榧的成本,主要是育苗成本、人工成本(主要指抚育成本和采摘成本)、包装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几大块。一、老树采摘成本较高。诸暨的香榧优势在古树,古香榧树占全国古榧树的60%以上。在香榧的价格上,恰恰劣势也在古香榧树上。古老的香榧树,枝干挺拔,一个熟练采摘工每天一般可以采摘80--100斤,工资约350.00/天,仅人工成本比始采香榧林的香榧高10.00/斤。采摘古榧树风险系数极大,古树树枝松脆,攀爬难度高,每年都有人在采摘时摔伤甚至摔死,所以在保险开支上也是一笔支出。二是低小散经营,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每到下半年,赵家、东白湖等地都是千家万户买香榧,小而散,小而乱。三是缺少高端品牌,或是高端品牌的在外知名度还不够响亮。
3、追求短期经济收益,质量意识有待提高。
近几年应用保果技术后,香榧产量大幅度增加,但香榧品质反而有所下降。老榧农纷纷反映,香榧的口感近年来明显变差,香味变淡,后味不足,果实变硬等。
原因分析:一、过度施肥。为追求产量而大量施肥,大量的鸡粪羊粪猪粪等堆放到香榧树下,个别村民还使用没有发酵过的基肥,一些村民使用化肥,不计土壤承载力和榧树的吸收能力,更不计较对香榧树的损伤和品质的损害。二、劣质花粉。个别村民长期用外地的劣质花粉授粉,不注重雄榧树的种植和保护,导致香榧的外形和品质发生变化。三、提前采摘。因香榧多、劳力少,怕偷窃等原因农户往往不等青蒲完全成熟就提前采摘了。四、后期处理时间不足。一般香榧采摘为9月10号左右,堆沤、晾晒、炒制等后期处理一般需要40天左右,但一些农户为了抢“十一”黄金周的生意,往往堆沤时间不够,导致质量下降。五、分拣不充分。为保证香榧质量,香榧炒制前需挑拣烂子,炒制后需挑拣摇子,挑拣出来的都是不能出售的废料。有些商家不愿因为挑拣而减少重量。六、分量不足。一斤香榧,喊喊一斤,实际只有八两,个别只有七两,这些还好,不管七两八两,包装盒上总还有标明,每袋必有的干燥剂都是不标明而算重量的。七、混入陈年香榧。因为每年香榧产量变化较大,导致青蒲收购价差异较大,一些商家把丰产年的香榧青蒲冰库储存,来年混入;极个别甚至把炒制好没有销售完的熟香榧通过冰库储存到第二年销售。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扶持缺乏持续性、系统性。
香榧虽然是高产出的干果树种,经济收益期长,但其产前期长、投入大,真正有经济效益需15年以上(嫁接可提早7年左右),苗木投入和长期的管抚费用约每年400-500元/亩,以前我市还有财政扶持资金,现在补助政策几乎没有了,一般农户难以承受高额的前期投入。同时,专业的香榧研究人员给榧农提供技术指导还不够多,榧农运用现代技术增效的意识不强,香榧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持。
原因分析:一、国家、省部分补贴逐渐取消。二、跨部门协调机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如白蚁防治需要建设部门牵头,避雷设施需要气象部门牵头,上山道路需要交通部门牵头,市场销售行为需要市场监管,农林涉及到的就更不用说了。三、与上级林业部门的对接联系还不够,资金与项目争取力度不大。香榧森林公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各级各部门的保护资金还是比较多的,就看我们如何争取和利用。四、市级财政资金始终比较紧张。各项民生实事工程、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用于香榧专项推广宣传、新技术应用、扶持基金的相对比较少。五、香榧的保护缺乏专项法律法规,对古香榧树的保护力度和毁林种榧的惩处力度还不够大。
5、缺乏龙头带动,香榧产业转型升级难。
香榧作为最贵一种的坚果,价格一直坚挺,但是随着香榧量的增加,价格不断平民化。真正的香榧深加工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香榧的旅游化、文化产业发展也处于较原始阶段。
原因分析:一、缺乏大资本投入。缺少龙头企业来投资投产,现有企业因为资金实力,就营销成本而言也很难全面走向市场。企业缺少科研经费,产品往往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很难走向市场。二、对香榧的研究还不够透彻。香榧究竟有怎样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众说纷纭,没有权威的定论。三、榧乡旅游不够成熟。古香榧树作为旅游资源禀赋可谓独一无二,但基于交通设施不便、宣传不够和其他多种原因,商业化运行困难重重。
三、发展对策
基于对香榧产业的分析,建议如下:
1、加快立法,加强对古榧林的保护。
会稽山古香榧林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建议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加快立法,完善对古榧树的保护力度,强势推进古榧树保护。通过立法,对古榧树的过度施肥实施规范和管控,对香榧包装盒的贩卖实施严厉打击。推广白蚁药物综合治理技术和生态农药使用推广,对古树加固,建立古树群防灾预警体系,在重雷区安装避雷针,着力做好香榧树这一珍贵自然遗产的保护。
2、加强对榧农的教育培训。香榧业发展的主体是榧农,香榧保护的落脚点也是榧农。榧农的生产经营意识决定了香榧古树的保护力度,决定了香榧业的发展速度。迫切需要通过农民素质培训、科技下乡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全民对古榧树的保护意识,增强榧农科学合理精准施肥的意识与方法,增强质量兴榧的意识。增强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引导农户尽量摘老不摘青,在源头上保证香榧质量;树立诚信意识,在销售上不以次充好,不欺生客不随意涨价和缺斤短两。同时以发展高端消费产品、深加工产品、生态文化产品作为未来发展主要出路,利用香榧良好的生态属性,开发香榧在园林、盆景、艺术等领域的应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明晰产权,适度集中,整合香榧产业经营模式。
加强香榧协会的建设,利用中国香榧博物馆建成契机,努力把中国香榧协会设立在诸暨,加大对协会的投入,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协会与榧农、企业的联系,探索明晰香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鼓励和支持榧农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以解决香榧因分户带来的经营分散、规模偏小、管理不便的问题,逐步实行集中管理。集中管理为科技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也使香榧树下覆膜果熟自落成为可能,最终也会加快企业整合资源后上市。
4、加强对香榧知名品牌的创建与保护。
保护现有香榧品牌,通过加强品牌质量的监督管理,淘汰一部分不合格的商标产品,树立和扶持3-5家质量上乘、信誉卓著的企业品牌,打造香榧名牌精品,做大做强诸暨的香榧产业。对扰乱香榧市场、贩卖香榧包装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推进香榧品牌整合塑造,努力实行“品牌、标准、标识、包装、宣传、监管”六统一的行业管理制度,培育诸暨香榧区域性公共品牌。加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培育公共SP证。起草行业标准,从香榧的树龄、颗粒大小、饱满度、炒制技术等方面拟订香榧品质分级标准,尤其是不同树龄上的香榧打不同的品牌(或品级),实行差异化销售,更好地凸显古榧树的香榧品质。开展香榧包装设计比赛,在提高层次、知名度的同时更好地展示香榧形象。
5、设立香榧发展基金。
设立诸暨市香榧发展基金委员会,政府安排部分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建设香榧产业发展基金,撬动香榧产业发展。该基金主要用于香榧科研、新产品开发、加工设备的研制和更新,香榧古树的保护、质量评比、协会建设,奖励名牌产品、绿色农产品,奖励对诸暨发展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等。
6、加大科技兴榧力度。
积极鼓励香榧研究所与附近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协作,开展良种选育、遗传育种、密植速生丰产、香榧剥壳、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大力深挖现有的科研成果和营林新技术,不断吸收、借鉴和应用其他产业的先进技术,促进香榧生产的发展。推广应用无人机监测、信息化管理技术,积极利用滴管灌溉技术扩大香榧节水灌溉覆盖面积;加大对“香榧人工授粉”、“种砧嫁接”、“香榧小苗繁育”、“香榧保果增产技术”、“香榧容器育苗”等科研成果的应用;结合冠军集团与韩国化妆品原料巨头SK集团(百朗德)合作,全面开发香榧衍生产品,进一步在健康食品、化妆品、药业研发及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交流合作。
7、统一产业管理,对外集中宣传。
建议设立香榧发展管委会,市财政每年切出专项资金,用于香榧产业的管理,对内沟通协调,对外统一宣传,对上加强对接。在对内协调上,统一沟通协调农林、气象、水利、交通、建设和属地等单位,整体规划,统一协调。在对外宣传上,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知名度。比如在诸暨城市广场、火车站、杭金衢等高速公路上等地方设置更多的巨幅广告牌;设立中英文诸暨香榧专业网站,向全国和世界宣传介绍诸暨香榧;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上多层次开展香榧的宣传活动,利用香榧节会,做好“电商+”的营销文章,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一步加大网络的推广空间。在对上联络上,及时汇报,努力争取资金和项目。
8、结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创建提升香榧特色小镇。
香榧是诸暨市的一张名片,更是赵家镇的金名片,作为好美诸暨建设的“西施之眼”,香榧与赵家镇可谓是共生体。而香榧小镇作为绍兴市特色小镇,已有详细的规划文本,在建设发展、保护开发等发面有了更全面的探索。因国家香榧森林公园核心区全部在赵家镇,建议把原农林局的香榧公园管理处转设到赵家镇。如此,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底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赵家镇更好地立好、创好香榧这一标杆。同时,诸暨市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赵家镇全域涵盖,作为一心两区三镇四园里的“一镇一园”,赵家镇将迎来新的发展期,香榧产业也有望得到深度融合发展。
9、依托世界遗产,大力发展榧乡旅游。
加快诸暨东部旅游区的开发整合,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引进大的旅游项目,完善标识系统建设,形成完整的环香榧森林公园游步道,切实打造好“经济长廊、绿色通道”,实现“人在道中行,榧树两边立”。利用“两遗三千”品牌(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古井桔槔水利遗产、千年古村、千口古井、千年古树),积极引进重大旅游品牌、旅游项目;积极开发香榧有关旅游产品,如香榧挂件、摆件、盆栽等;在做好传统旅游节会的同时,拓展节会内容,如榧林自行车赛,登山活动、文学采风创作等,进一步做深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和产业旅游的结合文章,逐步打造好香榧旅游的全产业链。同时,加快解决赵家镇部分农家乐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地上建筑物的处置,农业设施用房的规范等 。
诸暨的香榧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榧农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危机,如果不能及时破解香榧产业发展的这些问题,香榧产业有可能逐渐弱化、淡化,很有可能成为30年前的板栗、15年前的银杏。相信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经过几年的奋斗,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不断提升香榧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着力打造好香榧的全产业链,使香榧产业成为诸暨的拳头产品之一,真正实现榧乡振兴。
(作者系诸暨市赵家镇镇长)
责任编辑:钟报国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