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夏向阳 报道)“记得他们穿了防护服以后,八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又不能吃又不能睡,非常辛苦非常认真,在这种环境下,他们还是兢兢业业,来照顾我们。”2月25日,对68岁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杨大爷来说,是个好日子。经过上海多学科医护专家团队的精心治疗,终于将杨大爷从死神的魔掌下救了回来,出院前,杨大爷动情地感谢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医护人员。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上海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必杰教授为此介绍了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的临床经验。
“自1月24日插管到2月4日拔管,杨先生如今是第一个作为危重症的病人出院的。这也是在治疗前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后取得的成果,说明无论是重症,还是危重症,经过我们救治,还是可以康复的,对我们医务人员和上海市民来说,都是鼓舞信心的事。”胡必杰为此吐露心得,上海在新冠肺炎治疗和病毒防控方面,整体的机制管理做得好。在市医疗卫生部门的统筹安排下,调集了全市危重症抢救的各方面医疗资源,包括专家资源、先进的抢救设备等,只要上海有的,我们就会在第一时间迅速送到。
“就拿杨先生来说,我们就有不同学科的专家医生来会同诊治。”胡必杰介绍,针对病情发展,我们每天上下午都在集中会诊讨论,因为病症变化比较多,这样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治疗方案,以此来集中各方优势,给病人最好的治疗服务。围绕新冠肺炎的重症趋势预测,胡必杰还特别提到了三个要注意的因素,一是高龄,二是有基础疾病的,三是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是否过低,这关系到人体正常的免疫能力。“杨先生在前期治疗时,即使用高流量吸氧,血液氧浓度还是过低,因此我们采用了人工气道护理。此外,病人还会出现低血压,这时我们就会用到升压药。目前,危重症主要就体现在这两种情况。”胡必杰指出。
“危重症的发生常会引起人体多脏器功能的衰竭,包括出现电解质的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凝血机制障碍等症状,进而危害生命。因此,为实现对生命的支持,我们危重症医学专家就会在抢救第一线发挥巨大的作用,”胡必杰同时还指出,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医院还有九个气管插管的危重病人在接受治疗。我相信,经过我们前一阶段的治疗,经验的积累和方案的调整,今后普通转为重症、重症转为危重症的发生比例会越来越低。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