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播报

一位宁夏翻译在浙江义乌的脱贫之路

发布时间:2020-03-18 15:39: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李亚彪、魏董华、郑梦雨

如果宁夏中宁县喊叫水乡人洪波和同乡们再不回到浙江义乌,这座大量外籍采购商光顾的小商品市场,缺少的也许不再是口罩等防疫物品,而是翻译。

半个多月以来,有超过1000名阿拉伯语翻译,被义乌市政府从2000多公里外接回,30岁的洪波就是其中一员。

8年前,洪波从高校就读完阿拉伯语专业时并没有想到,语言竟然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世界超市”义乌,阿语翻译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据义乌市外办统计,1.5万名常驻本地外商中,约60%是阿拉伯客商。在2019年全年入境外商中,阿拉伯客商占42.3%。

洪波家乡很多人懂阿拉伯语,即便没有上过大学或中学,只要会讲阿拉伯语,就很容易在南方找到工作,大多数收入还不错。“很多长辈成了阿语翻译,我的姐姐就曾在义乌当过翻译。”洪波说,“这成为乡亲们脱贫的一个特殊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义乌的阿拉伯商人越来越多,陆续有宁夏、河南、甘肃、新疆等地懂阿拉伯语的人们到这里来做翻译,他们年龄大多在20岁到40岁间。“受家乡和父辈的影响,我们从事翻译职业似乎是一种‘接班’。”洪波说,“班里28个同学中,有7人在义乌当翻译,我就是跟着同学来义乌的。”

洪波在高校中读的是阿语专业,不但会听读,还会认、会写。凭借自己的语言能力,他在义乌先后服务过伊拉克、也门等国家的客商,现在就职的义乌市纽赞贸易公司,法人代表是巴勒斯坦人贾迈勒。洪波每月可以拿到5000元人民币的薪水,这几乎相当于他上大学时全家小半年的收入。

这家外贸公司一共9名翻译,6人是阿语,3人是英语。洪波和他的翻译同事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联系采购商、为客商做发票、收货装柜等。

2月18日,义乌国际商贸城正式开市,随着外商日渐增多,阿语翻译的返工变得日益急迫。而洪波与同乡们在春节回乡后,由于防控需要,不得不推迟了返回义乌的时间。

“义乌市政府全力为贸易恢复创造条件,除市场、物流外,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义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局长宋立说。从2月底到3月初,市里派出多个工作组,通过帮助购买机票、租借大巴车等方式,远赴千里接回阿语翻译。

宋立负责从甘肃、宁夏接回部分阿语翻译。沿途中,不少地方的疫情防控依然严格,宋立常常睡在车上。“经过耐心沟通,当地政府意识到,把这些健康的人力资源尽快输送到义乌赚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宋立说。在那次跨越半个中国的往返中,他成功带回了包括洪波在内的900多名阿语翻译。

洪波返回义乌时,义乌市相关部门审批通过了公司复工申请。正常上班后,洪波需要帮助远在国外的客户物色货样,一些采购木制玩具的外商来义乌时,还要陪他们到市场中选货。

喊叫水乡缺水干旱,在中宁县属于贫困地区,过去多从事农作物种植,几乎是靠天吃饭。而做翻译后,不少人的命运发生改变,有的后来在义乌成为销售员、业务员,甚至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不过,在洪波看来,现在语言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家乡过去教育资源不足,人们对教育认识不够,经济底子差。近几年随着国家的扶贫政策落实和宁夏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整体教育环境不断改善,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不少人开始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大学毕业的洪波很看重教育,妻子是从幼教专业毕业的,现在一家三口住在义乌江东街道,有了孩子。“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很好的教育,更希望下一代能通过教育彻底改变家乡的命运。”

责任编辑:文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