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地区陆续公布了高校开学日期,被按下“暂停键”的大学校园生活终于要重启。但是,有些同学因为在家待久了,变得不想出门,或是因为过度焦虑和担忧,不想开学,甚至不想走出去与人接触……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杨文圣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年轻人要像在游戏里“打怪升级”一样,积极面对自己的心理杂音,找到焦虑的源头,有针对性地一步步解决,让自身的心理越来越强大。
学会构建新生活,减少关注负面信息,更不要随意“脑补”
不想上学,或者不想和人接触,遇到这些问题,首先要对这些“不想”进行自我界定和分析。杨文圣说,思考一下,这些“不想”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比如,是否因为不想和任何人接触才不想去学校,而并非对学习本身失去兴趣或者因为压力等原因不想去学校。
针对这样的焦虑,杨文圣建议,首先减少自己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虽然最近全球抗疫形势严峻,但是如果始终关注这些内容,就会出现负面信息过载,并导致替代性创伤,如厌倦、焦虑、抑郁。抗疫确实很重要,但生活的内涵更丰富,对一些令人焦虑或者担忧的信息,关注和思考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尤其要控制想象,不要自己随意‘脑补’。要把刷手机的时间用在学业以及兴趣爱好上。”
在他看来,更重要的一点是,青年人要坚定对国家的信心,为所当为,建构新生活。从春节前疫情暴发到如今各地有序复工复产复市,随着我国强有力的抗疫举措,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正逐渐恢复正常。杨文圣建议为此担忧的大学生,出门时多看看周围人的反应,就能正确判断自己的忧虑是否合理。
面对问题要习惯“打怪升级”,相信自己,相信他人
“生活中,人们随时随地都可能面临各种挑战,也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解决各种问题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杨文圣表示,面对心理问题同样如此,应当把克服问题当作游戏世界里的“打怪升级”,当你试图征服自己的问题时,说明自己已经向更高台阶迈进了。
他说,有一些年轻人在疫情发生之前,就有不想上学等类似的困扰,而现在这一情绪更加明显。这通常可以理解为一种行为退缩,即人们在感觉面临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挑战时产生的回避态度或行为。杨文圣建议,不妨趁这个机会问问自己,这些无法克服的挑战到底是什么?是挑战太大,还是对自己战胜挑战的信心不足?
他直言,正如尼采所说“那些不能致死的,将使我更加坚强”,哪怕已经在家宅了两个多月,哪怕因为疫情导致学习节奏、状态都发生了变化,这都可以看作是自己面临的挑战的一部分,也是每个人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经之路。
除此以外,坚定对他人的信心,在这种“非常时期”同样很重要。如果感到眼下的困扰对自身生活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焦躁不安、失眠多梦,并且自己无力解决,或者是因为避免和人接触而产生了自闭行为,此时,不妨选择合适的时候向父母或是信任的老师、同学、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这样除了可以宣泄情绪外,也在交流中厘清自己的思维,让自己更平静、理性地对待困扰。(王星)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