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镇江真的跑起来了。”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在外开会,不少人这样对他说。近日,镇江公布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从第一季度增长-9.4%到上半年增长0.5%的“V”字形反转,在江苏增幅提升5位。
今年4月底,新任市委书记到任2个多月、新任市长到任3天后,镇江召开产业强市大会,自此“跑起来”成了镇江的鲜明口号。但是如何才能让镇江跑得快,跑得久?马明龙指出,现在与苏南兄弟城市的差距依然不小,因此一定要解决“怎么跑”的问题。今年2月到镇江工作后,马明龙有了一个新爱好——反复摊开镇江地图查看并思考。用他的话说,就像是看“作战图”。
上周举办的镇江市委全会确立了新的城市定位——“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如果说,产业强市大会解决了“想不想跑”的问题,那么镇江明确战略路径,将重点实施产业强市、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三大战略,则预示着这座位于苏锡常与南京之间的城市接下来正在思考和解决“怎么跑”也就是“跑”的路径问题。
从这张图中,马明龙看到了镇江的“内部融合”问题,也就能理解,在他到任后首轮板块调研时,为何频提“内部融合”。此次全会上,提出着眼市域一体化,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发展布局。“一体两翼”是按主体功能划分的三大协同发展区,着力以中部协同发展区为主体,打造东翼产业协同发展区和西翼创新协同发展区。
其中,中部城市协同发展区,重在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推动现有中心城区“双向拓展”。“向西”沿G312串联镇江高新区、宝华片区,让镇江主城直接对接南京主城,“向南”把镇江老城区、丹徒新城等连为一体,与丹阳主城紧密相连,实质性推动镇丹一体化。主要包括镇江新区、扬中、丹阳北部以及京口东部区域的东翼产业协同发展区,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的“半壁江山”,该发展区在加强向西融入宁镇扬的同时,要坚持更好“向东看”,成为镇江向东对接的“桥头堡”。而包括句容中南部、丹徒南部区域在内的西翼创新协同发展区,则紧靠南京,要整合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创新+产业”模式,在产业链创新链上与南京形成有效互补,打造镇江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马明龙以划船做比喻,一边快、一边慢,一边力气大、一边力气小,只能原地打转,而少有发展速度或者会偏离方向。目前,镇江就面临“东强西弱”的局面,因此均衡发展才能发挥力量,才能航向准确。
从这张图中,还能看到镇江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动作。现在,镇江正紧抓宁镇扬“小三角”,全面对接长三角“大三角”。坚持全域参与,充分考虑各区域重点对接方向。比如句容等毗邻区域,要在空间规划上率先突破、全面融入,在空间、产业、基础设施等维度上加快布局,争当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军”。“综合实力看丹阳,产业活力看扬中,发展潜力看句容。”曾经在苏州工作的马明龙看得真切,昆山主动服务上海、融入上海,才得以长期雄踞百强县首位。为此,镇江也正鼓励句容“融入南京”,要求句容做好“接力镇江”的工作,“句容千万不能做‘山峰’和‘山坡’之间的那条‘沟壑’”。
“拥抱宁镇扬一体化,才能更好融入长三角”正成为镇江上下的共识。早在7月1日,南京明确把南京东部的紫东地区,确立为宁镇扬同城化核心区。在宁镇扬三地的多项协作中,打造约50公里长的G312产业创新走廊被置于首位。如今的镇江,正主动呼应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打造宁镇间的产业创新集聚区。镇江市发改委主任殷国兴向记者透露,宁镇两地还初步计划在G312产业创新走廊上,设立宁镇合作区,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两市共同组建合资公司,统一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面带动、引领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实现镇江、南京全面融合。
产业强市中,同样需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现在,镇江各板块正认真研究长三角产业结构,特别是针对上海、南京、苏州的重点产业链条,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有效实施对接合作。现在,南京正在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八大产业全面实施“链长”工作推进制,市委书记和市长都成了“链长”。镇江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谭坚强表示,当前宁镇扬正共同研究部署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工作,镇江梳理出来的12条主要产业链与南京的契合度达到95%,与扬州的契合度达到90%。三市产业将在“小三角”内相互补充。
要推动更多企业向“链主企业”挺进,成为镇江企业发展的新目标。马明龙拿南京的台积电举例指出,随之而来的马太效应,为南京带来了强大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因此,产业强市中,必须重视龙头企业,进而打造成“链主企业”。现在,镇江产业正越来越“强”。未来C919大飞机总装所需约10%的零部件将由镇江制造;随着首台发动机下线,“蜂巢芯、扬中造”成为扬中方阵的一面旗帜……产业强市大会上,镇江还正式发布了全市的招商地图(园区版),对内是一张产业发展路线图,对外则是一张投资导航图。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