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上海对口支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这是中央交给上海的政治任务和光荣使命。十年过去了,这份“考卷”上海答得如何?
今年6月,国内首次由人工栽培、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成功生长的羊肚菌在果洛班玛县的大棚里顺利出菇。班玛县最低海拔超过3500米,如果按当地传统种植青稞或普通蔬菜,每亩年产值仅1000元左右,但现在,一个约半亩的大棚,产值能达到4万元。这个项目从去年10月才正式启动,取得如此大的进展让负责培育羊肚菌的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兴奋不已。但细数之下,项目能顺利推进却要从十年前开始说起,因为试种羊肚菌的蔬菜大棚正是十年前上海第一批援青干部在这里定下的项目,此后各批援青干部持续推进。在羊肚菌安家落户之前,这里栽种的是被当地老乡亲切称为“上海青”的绿叶菜。从帮助当地老百姓解决吃菜问题,到助力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这些蔬菜大棚见证了上海的援青团队在果洛实打实的十年奋斗。记者在果洛采访中,时常能听到类似蔬菜大棚这样的十年变化史。
十年,是可以被量化的数字。十年来,上海市先后派出四批78名援青干部人才,累计落实对口支援项目709个;援建项目资金80%向基层、向民生倾斜。十年间,在优先发展教育方面,累计实施项目93个,为果洛州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方面,累计实施项目82个,医疗基础设施、卫生信息化、业务交流、医务人员培训等取得明显成效;在产业扶贫方面,上海聚焦果洛特色优势产业,实施生态畜牧业、资产收益、扶贫产业园区等项目159个,带动贫困户9798户33280人,79家合作社实现牧业增产;十年来,沪果两地市州、区县两级党政代表团每年全面实现互访,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26余次,互访交流688批(次)7211人(次),上海有关街道(镇)、企事业单位与果洛16个乡(镇)、28个贫困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书……
十年,不单单只是数字,这里没有“撒豆成兵”的奇幻故事,而是一批批上海援青人实心实意的十年付出。
来自玛多的13岁初中生德谢措感受到这份付出。去年,德谢措以全果洛州第12名的成绩考入西宁果洛中学。西宁果洛中学是一所上海援建的全日制寄宿制完全中学,不但硬件设施一流,而且加盟了上海大同教育集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德谢措一样来自农牧民家的孩子约占学校学生总数的60%。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为德谢措打开了一扇窗。在学校里,她第一次见到了纳米黑板和电钢琴音乐室,从听不懂汉语到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成了学校的“小小讲解员”。
19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旦增达杰感受到了这份付出。旦增达杰和父亲在由上海援青资金资助修建的扶贫产业园里开了一间超市。去年以来,超市每个月营业额已达到了2万元,成为他们家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不仅如此,这个产业园的租金收益还将按照利益联结机制由牧委会合作社分配。这样的扶贫产业园已经在玛沁、甘德、达日等县落地开花。上海援建资金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提供入股资金,收益分配明晰到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草场租赁、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到生产经营的各环节,领取工资、参与分红。
一个罕见的早产儿宝宝一家也感受到了这份付出。2019年10月9日,一名孕32周、出生时体重仅1280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顺利出院。将这位宝宝重新带回人间的,是上海援青干部孙金峤,他既是果洛州卫健委副主任、果洛州医院院长,还是一名高超医术的医生。此前,限于医疗技术、气候高寒缺氧等限制,在果洛州当地,体重低于1900克的早产儿尚没有救治成功的先例。孩子的家长没有信心。孙金峤反复做他们的心理工作,并联系慈善企业,给予患儿2万元资助。除了孙金峤这样的援青医生在果洛坐诊,还有上海市九院、胸科医院、儿童医院等医生在果洛开展特色义诊,目前义诊人数已达1.7万人次,实施手术396例,开展的“青翼慈善光明行”和“久治光明行”等专项巡回医疗项目,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社会反响强烈。
这种付出并非是单方面的。今年60岁的嘉定教师赵兴洲爱好音乐,在久治县的民族寄宿制中学担任音乐支教老师,负责给8年级的9个班级教音乐课。此前,久治民中已有多年没有专职音乐教师了。赵兴洲在这里一边教学,一边圆了自己的音乐教学梦,创作了以雪山、草地、湖泊为灵感的歌曲7首。当此前从未接触过乐谱的学生能弹奏出音乐,并立志长大要当民族歌手时,赵兴洲觉得一切都值了。
这种付出还有出人意料的连锁反应。2018年10月,桑毛措作为当地人社局工作人员送6名就业人员到上海企业就业,在此过程中萌发了留在上海发展的想法。之后,她通过上海果洛州的劳务协作项目来沪,现在她已经在上海稳定就业快2年,不仅如此,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果洛青年走出大山。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有70多名果洛青年在上海就业。一开始,上海援青干部向这些果洛青年提供了就业岗位信息和转岗帮助,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上海的工作和生活。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果洛青年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具备了自主就业的能力,即使遇到困难也没有“等靠要”,而是通过自己打拼获得了工作的新技能。
今年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到,要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十年来,一批批援青干部用他们的真诚、实干和无私为果洛各族群众谋得了实惠,不仅让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上海的援青团队带走的是与果洛人民的鱼水之情,留下的是一支支带不走的队伍。他们的故事连起来,就是雪域高原上一曲曲动人乐章。
援青工作就像一座桥梁,把上海与果洛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两地情谊日益深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了加强专门保障增设的上海市政府驻西宁办事处,紧贴一线服务保障援青工作,参与对口支援重点工作推进,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展产业扶贫、社会帮扶,为服务和支持援青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上海的援青干部人才虽然来自全国最发达地区,但他们用朴实、踏实的工作作风,与高原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果洛州委书记武玉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能吃肉,能吃糌粑,有的还把微信名改为‘扎西’,他们是我们的好兄弟,我看他们根本就是果洛人!是一家人!”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