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望谟八年后,刘秀祥又带着母亲回到家乡,曾经拼尽全力守护梦想的他,成了别人的“守梦人”
刘秀祥说,现在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迷惘,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他想通过自身经历,告诉那些处于迷惘中的孩子:人生必须有梦想。“如果我没有梦想的话,可能早就放弃了。”
9月7日下午,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届毕业生陆帮燕在父亲的陪同下回到母校,她手里拿着前日刚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陆帮燕和父亲此行的目的,是想找刘秀祥帮她对接资助。
在一栋教学楼前,陆帮燕和父亲见到了刘秀祥,刘秀祥从她手中接过录取通知书,一边翻看,一边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和困难,并叮嘱其工作室工作人员王代分登记好陆帮燕的信息,方便后续对接。
“千里背母上大学”
刘秀祥是贵州省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的副校长,但他更为人熟知的一个身份,则是12年前“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主人公。
1986年3月,刘秀祥出生于望谟县弄林村,幼年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因伤心过度患上了精神疾病,他快乐无忧的童年就此戛然而止。小学三年级时,哥哥姐姐外出谋生,母亲病情加重,家庭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刘秀详稚嫩的双肩上。
刘秀祥的名字是他自己取的,“我是‘秀’字辈,我希望我和母亲能够平平安安,便给自己取名‘秀祥’”。
年纪轻、体格小,种不了地,刘秀祥便将自家的土地转租给他人,租金为每年500斤稻谷,加上村里发的救济粮,他和母亲的口粮有了保障。
1995年,刘秀祥走进学堂,尚且年幼的他笃定: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他,2001年小学毕业考试,刘秀祥排名全县第三,但由于经济原因未能入读当时望谟县最好的中学,而是免费入读了县城的一所民办学校,并且带着母亲。
初到县城时没钱租房,他用稻草在学校旁的山坡上搭了间棚子,屋前空地上挖个坑,架上铁锅,便是厨房。
初中三年,刘秀祥放学后就去拾荒,周末则四处打零工,这样每周能挣20多元,勉强维持母子俩的生活。
初中毕业后,刘秀祥考入了安龙县第一中学,他带着母亲离开望谟,继续求学之路。虽自诩为“打不死的小强”,他仍第一次感到了恐惧和害怕,“一切都是陌生的,没有认识的人,也不熟悉环境”。
初到安龙,刘秀祥身上只有600多元钱,那是他和老乡去遵义修水电站挣的,但这并不足以让他租下一间房屋居住。无奈之下,他以每年200元的价格,租下了农户家闲置的猪圈。猪圈四面通透,他找来编织袋遮挡起来——就是家了。
和初中时一样,刘秀祥依旧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赚钱维持生计,他累并憧憬着。
但命运却再次“捉弄”了他,高考前一周,刘秀祥病倒,最终以6分之差落榜了。
高考的失利让刘秀祥内心满是绝望,甚至想过轻生。然而翻看从前日记本里的一句话让他又看到了希望:“当你抱怨没有鞋穿时,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跟那些孤儿相比,我至少还有母亲,只要她在,我就有家。”刘秀祥说,回家后能叫一声“妈”,他就觉得很幸福。
他决定再战高考,并说服一家私立学校的校长接收他入校复读。
2008年,刘秀祥考入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拿到通知书后,他抱着母亲大哭一场。当年9月,他再次带着母亲北上山东求学。
“人活着不应让他人觉得可怜”
2008年,刘秀祥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各种帮助也随之而来。临沂大学为他和母亲提供了临时住处,并给他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
入学后,不少热心人士和企业都曾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但都被他拒绝了。刘秀祥说,他害怕别人是因为可怜他而提供帮助,“我觉得人活着不应该让他人觉得可怜,而是让人觉得可亲和可敬”。
虽然拒绝他人帮助,但刘秀祥却积极帮助他人。
大学期间,他课余时间外出做兼职,并将部分收入寄回贵州,用以支持初中拾荒时认识的三个弟弟妹妹上学。“我每个月给他们每个人寄300元的生活费。”刘秀祥说,两个弟弟妹妹后来考上了大学,现在有着不错的工作。
2012年,刘秀祥即将大学毕业,最初他并不打算回贵州工作,而是计划在外省找一份好工作,然后将工资寄回去,帮助老家那些像曾经的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刘秀祥收到了不少企业的橄榄枝,但从家乡打来的一通电话,让他改变了想法。
电话是初中拾荒时认识的一个妹妹打来的,她告诉刘秀祥,自己不想读书,准备结婚了。
通话很短,却改变了刘秀祥的想法。
刘秀祥说,听到妹妹的决定后,他很震惊、心酸,觉得自己必须回去。
就这样,离开望谟八年后,刘秀祥又带着母亲回到家乡,成为打易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不久后被调入望谟县民族中学任教。2018年8月,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成立,他被任命为副校长。
曾经拼尽全力守护梦想的刘秀祥,成了别人的“守梦人”。
刘秀祥说,现在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迷惘,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他想通过自身经历,告诉那些处于迷惘中的孩子:人生必须有梦想。“如果我没有梦想的话,可能早就放弃了。”
为此,除了常规教学和处理行政事务,刘秀祥还会应邀到各个地方演讲。目前,他已经演讲超过1000场,足迹遍布贵州各市(州),今年8月份还应邀去了浙江宁波。
近年来,刘秀祥先后被授予“中国好教师”“中国五四青年奖章”“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也曾有机会去到更好的平台发展,但他都婉拒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去可能对我自己会更好,但我更愿意留在这里。”
“他就像阳光一样”
9月8日下午,通过刘秀祥牵线搭桥,浙江省余姚市的一位企业家与陆帮燕结成帮扶。
“资助金额为每年6000元左右,等资助方审核完陆帮燕的资料后,将确定打款时间。”刘秀祥工作室工作人员王代分说。
陆帮燕的父母是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学生食堂的员工,收入拮据,而她的弟弟正在望谟县民族中学上高二,姐弟俩每年27500元的学费成了她家最大的难题。
经历过苦难,刘秀祥更懂得机会的珍贵,他告诉自己,要通过努力,解除贫困学生求学的后顾之忧。在刘秀祥看来,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实现控辍保学。
入职以来,刘秀祥每个假期都会到学生家中家访,跑遍了望谟县15个乡镇,单是摩托车就骑坏了8辆,先后把近50名学生从工地、车间拉回了校园。
2019年夏天,就读于望谟县第三中学的王妹快被母亲要求不准参加中考,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渴望读书的王妹快偷偷参加了中考,并顺利考入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但最终还是被迫辍学。
得知消息后,刘秀祥带着王妹快的初中老师和所在镇干部,共同做其母亲的思想工作,多次尝试后,终于说服对方。后来,他又对接爱心人士资助王妹快,资助金额为每年7000元,直到大学毕业。王妹快得以重返校园。
“刘老师就像阳光一样,每次坚持不下去时,想到他曾经的经历,就觉得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是事儿。”王妹快说,读书可以改变很多,她希望将来能够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现状,去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人。
同样被刘秀祥“拉”回校园的,还有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廖段写,由于家中经济负担过重,她被迫放弃学业,外出务工。
得知廖段写辍学后,刘秀祥坚持与廖段写母亲沟通,给她讲解国家的帮扶政策,同时积极为廖段写对接资助。
经过刘秀祥与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廖段写终于在离开近两年后得以返校读书。
“那时候,我一有空就会和刘老师沟通,很想回学校上学。没有文化只能做苦工,只有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我才能改变命运。”回想起打工的日子,廖段写泪流满面。
“从2012年到现在,刘老师自己资助或对接资助的学生有1900多人。”王代分说,截至9月10日,刘秀祥已为101名今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对接了资助,资助金额共计29.84万元。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而且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刘秀祥说。(记者郑明鸿)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